[ yí míng qù lì ]指丢弃名位和利益。
[ yí mìng ]犹遗嘱。《国语·晋语四》:“若礼兄弟,晋 郑 之亲,王之遗命,可谓兄弟。”《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赤乌 四年,年六十八卒,遗命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唐 韩愈《唐故河东节度观察使荥阳郑公神道碑文》:“繁 亦名臣,子有才学,遗命二夫人各别为墓,不合葬。”清 黄璋《贫家女》诗:“贫家女,五岁丧母,六岁丧父,遗命阿兄阿嫂好噢咻。”巴金《家》三五:“克定 从房里走出来,嘴里抱怨着:‘什么遗命,遗赠,都是假造的!这样分法很不公平。’”
[ yí mò ]指死者遗留下来的亲笔书札、文稿、字画等。
[ yí nán ]1.遗孤、孤儿(父亲死后才出生的男孩)2.京城氏的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列子.汤问》
[ yí nì ]1.指遗才,隐士。2.遗弃藏匿。
[ yí nì ]1.见“遗尿”。2.谓遗漏沉迷不悟的人。
[ yí nián ]谓遗弃老年人。《礼记·祭义》:“昔者 有虞氏 贵德而尚齿,夏后氏 贵爵而尚齿,殷 人贵富而尚齿,周 人贵亲而尚齿,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年之贵於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孔颖达 疏:“未有遗年者,言 虞、夏、殷、周,虽是明盛之王也,未有遗弃其年者。”宋 司马光《庆文公八十会口号》:“某闻三王之盛,未有遗年;五福之先,莫如享寿。”
[ yí niàn ]1.死者临终前的想法。2.以死者遗物留作纪念。3.泛指死者遗物。4.怀念;留恋。
[ yí niào ]1.尿液的无意识排出。小儿夜间遗尿常为大脑发育尚不完全所致,随年龄增长可以改变。2.中医病证名。肾虚所致。
[ yìn yí ]1.亦作“慗遗”。愿意留下。《诗·小雅·十月之交》:“不愸遗一老,俾守我王。”《左传·哀公十六年》:“孔丘 卒,公誄之曰:‘旻天不弔,不愸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史记·孔子世家》作“愸遗”。后以“愸遗”或“天不愸遗”作为哀悼老臣之辞。《旧唐书·方伎传·叶法善》:“叹徽音之未泯,悲形解之俄留。曾莫憗遗,歼良奄及。”宋 秦观《曾子固哀词》:“天不憖遗一老兮,固縉绅之所伤。”清 黄宗羲《祭冯韡卿文》:“天不憖遗,彤轩遂扃。”2.特指前代留下的元老。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一》:“乘之周麾,徧劳憖遗。”3.泛指遗弃;遗留。清 潘耒《戴南枝传》:“先师既憗遗孤孙,族党无相关者。”《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地方自治之亟》:“然亦盍思夫吾族自治之能力,绵绵延延,经二千餘年专制政体之摧残剥蚀,而憖遗一线者,固重赖此宗法之制也乎?”章炳麟《文学总略》:“有韵文中既録 汉祖《大风》之曲,即《古诗十九首》亦皆入选,而 汉 晋 乐府,反有憖遗,是其于韵文也,亦予以节奏低卬为主,独取文采斐然,足燿观览,又失韵文之本矣。”
[ zhuì yān yí chǒu ]对曹操的詈语。
[ zèng yí ]赠送,赠给。亦指赠送的财物。汉 刘向《说苑·臣术》:“辞禄让赐,不受赠遗。”宋 马永卿《嬾真子》卷三:“忠肃 因使人问讯,亦不答;赠遗,亦不受。”清 张祥河《<野香亭诗集>序》:“顷居京师数年,四方之以诗赠遗者,悉皆为之淘汰择别而观其所用心。”
[ zhōu yí ]周 代的遗民。泛指 中国 人民。语出《诗·大雅·云汉》:“周 餘黎民,靡有孑遗。”清 魏源《寰海》诗:“几获雄狐来 庆郑,谁开柙兕祸 周 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