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ào dì sà dá pó ]梵语Bodhisattva的译音。或译为“菩提萨埵”。即菩萨。
[ pèi dì ]1.亦作“配墬”。古代祭地,以后妃袝祭。2.谓功德与地一样博大深厚。
[ píng jūn dì quán ]孙中山 所主张的解决 中国 土地问题的方针。民生主义的纲领之一。主张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所拟办法是:私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国家按价征税,以后涨高的地价归公,同时保留由国家照呈报地价收买的权利,以防地主少报地价。1924年改组中国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进一步提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希望实现“耕者有其田”。
[ qiāng dì hū tiān ]抢地:触地。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伤。
[ pān dì lóng ]野藤的一种。因爬在地上,故名。
[ nuǎn dì ]佛教语。指善根渐趋成熟而尚未断绝烦恼的修行阶段。佛教认为,智慧火能焚尽烦恼薪。煖为火之前兆,因以为喻。
[ qín dì ]1.指秦国所辖的地域。2.汉时西域诸国对中国的称呼。
[ rè dì ]比喻权势显赫的地方。唐 白居易《初授赞善大夫早朝寄李二十助教》诗:“病身初謁青宫日,衰貌新垂白髮年。寂寞曹司非热地,萧条风雪是寒天。”
[ rè dì lǐ de yóu yán ]见“热地上蚰蜒”。
[ rè dì shàng lóu yǐ ]见“热地上蚂蚁”。
[ rè dì shàng mǎ yǐ ]比喻处于惶急无主境地的人。
[ rè dì shàng yóu yán ]比喻处于惶急无主境地的人。蚰蜒,体似蜈蚣而小,生活于阴湿处。
[ rè dì yóu yán ]见“热地上蚰蜒”。
[ sào dì ]1.古代郊祀的仪制,于坛下扫地设祭。2.谓扫除净尽。亦喻完全丧失。
[ shàng tiān rù dì ]升上天空,钻入地下。形容神通广大。也比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四处奔走。
[ shàng tiān wú lù,rù dì wú mén ]形容无路可走的窘迫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