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īng yí náng ]隋 代御史中丞等风宪官接受弹章、诉词的青色袋子。
[ shàng hún yí ]北宋 时的一种计时器。
[ mǔ yí ]1.人母的仪范。多用于皇后。《<古列女传>小序》:“惟若母仪,贤圣有智,行为仪表,言则中义。”唐 杜牧《杜秋娘》诗:“﹝ 竇姬 ﹞误置 代 籍中,两朝尊母仪。”明 张煌言《建夷宫词》之八:“掖庭犹説册閼氏,妙选孀闺作母仪。”2.指作母亲的仪范。唐 赵璘《因话录·宫》卷一:“﹝ 贞懿皇后 ﹞母仪万国,化洽六宫。”宋 司马光《论后妃封赠札子》:“皇后敌体至尊,母仪四海。”《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淑德、懿德 ……盖未尝正位中宫,母仪天下,配饗之礼,诚为未允。”3.为母之道。唐 王维《工部杨尚书夫人墓志铭》:“妇道允谐,母仪俱美。”明 杨珽《龙膏记·宠赐》:“夫人 王氏,共传妇道母仪;小女 湘英,更喜天才国色。”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是以三百五篇之训,懃懃於母仪;七十后学之记,腃腃於胎教。”
[ píng bǎn yí ]测量地形用的仪器,可以测量高度和距离,由照准仪(用于瞄准方向和测距的仪器)、图板和三脚架等组成。
[ qióng yí ]天。《梁书·元帝纪》:“凿 河 津於 孟门,百川復启;补穹仪以五石,万物再生。”
[ sān yí ]1.礼之三仪。汉 刘向《说苑·脩文》:“﹝曾子曰﹞:‘礼有三仪,知之乎?’对曰:‘不识也。’曾子 曰:‘坐,吾语汝:君子脩礼以立志,则贪欲之心不来;君子思礼以脩身,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君子脩礼以仁义,则忿争暴乱之辞远。’”2.谓天、地、人。汉 扬雄《太玄·攡》:“三仪同科,厚薄相劘。”范望 注:“三仪,谓天、地、人也。”《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毘黎国》:“三仪灵长於宇宙,万品盈生於天地,孰是空哉?”3.观察天文的仪器,即黄道仪。唐 天文学家 李淳风 设计制造。表里三重,状如十字,由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三部分构成,铜质。贞观 七年制成,置于 凝晖阁,用以测候,已亡失。见《新唐书·天文志一》。《辽史·历象志下》:“设三仪以明度分,管一衡以正辰极。”
[ shèng yí ]帝王的威仪。亦用为天子的代称。
[ líng yí ]1.神灵或圣贤的图像。2.死者的遗像。3.出殡时的仪仗。
[ lìng yí ]1.谓整肃威仪。2.指美好的仪容、风范。3.盛美的典礼。
[ liǔ yí cáo ]唐 柳宗元 的别称。世称礼部郎官为仪曹,柳 曾任礼部员外郎,故称。
[ lǜ yí ]1.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2.法律的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