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ǎ jié ]1.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汉书·平帝纪》:“遣太僕 王惲 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2.汉 末与 魏 晋 南北朝 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 入 长安,欲结 术 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 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 初,又加龙驤将军、假节、防 洛州 别将,寻除 上洛郡 守。”至 隋 唐 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唐 范摅《云溪友议》卷四:“及假节 邕交,道经 湘口,零陵 郑太守史 与 京 同年,远以酒乐相迓。”3.借用符节。《战国策·燕策二》:“故假节於 魏王,而以身得察於 燕。”鲍彪 注:“时诸侯不通,出关则以节假之。”参见“符节”。4.虚伪的节操。《逸周书·官人》:“言行不类,终始相悖,外内不合,虽有假节见行,曰非成质者也。”
[ jiǎ jiè ]1.借用:家中无书,每向人~。2.利用不是自己的名义、力量以达到目的:~名义。~权势。3.六书之一。指借用已有的字来表示语言中某个同音的词。如“其”,古作“ ”,本义是箕,后借用来表示代词的“其”,这个表示代词的“其”就是假借字。
[ jiǎ jiè yì ]借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文字而表示的意义,叫假借义。如“而”原意为胡须,借用为连词义;“来”原意为小麦,借用为来去的“来”的意义。
[ jiǎ jū ]1.租屋而居;暂借居住。2.指寄居。
[ jiǎ kǒu ]1.借口,托辞。2.假托;假冒。
[ jiǎ lè ]《诗·大雅·假乐》:“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孔颖达 疏:“言上天嘉美而爱乐此君子 成王 也。”陆德明 释文:“﹝假﹞音暇,嘉也。”《礼·中庸》引作“嘉乐”。后谓美好快乐为“假乐”。
[ jiǎ lì yú rén ]借别人的力量做事。
[ jiǎ liǎng ]南朝 齐 末年的一种服饰。《南史·齐纪下》:“先是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填胸,名曰‘假两’,此又服祅。假非正名也,储两而假之,明不得真也。”
[ jiǎ lìn ]借,租借。《魏书·鹿悆传》:“虽任居通显,志在谦退,迎送亲宾,加於畴昔,而自无室宅,常假赁居止,布衣糲食,寒暑不变。”唐 刘知几《史通·自叙》:“其所读书,多因假赁。”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杂赁》:“寻常出街市干事,稍似路远倦行,逐坊巷桥市,自有假赁鞍马者,不过百钱。”
[ jiǎ lìng ]1.假设,如果。2.临时代理县令。
[ jiǎ lóng ]1.汉刘向《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於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於牖,施尾於堂。2.直龙图阁的别称。直龙图阁,即直阁,为宋代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