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ù diǎn ]1.谓古代六方面的治国之法。《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詰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文选·张衡<东京赋>》:“建象魏之两观,旌六典之旧章。”薛综 注:“言所以立两观者,欲表明六典旧章之法。”唐 褚亮《祭方丘乐章·肃和》:“九宫肃列,六典相仪。”2.隋 宫廷中的女官。《隋书·后妃传序》:“开皇 二年,著内官之式……又採 汉 晋 旧仪,置六尚、六司、六典,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六典”是:一典琮,掌琮玺器玩;二典赞,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三典栉,掌巾栉膏沐;四典器,掌樽彝器皿;五典执,掌扇伞灯烛;六典会,掌财帛出入。3.《唐六典》的省称。唐 韩愈《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国子监应三舘学士等,準《六典》。”廖莹中 注:“《唐六典》三十卷,开元 十年,起居舍人 陆坚 被詔撰,玄宗 手写六条曰:理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至二十六年书成。”姚华《论文后编》:“典之称名,原始《尚书·尧典》一篇,后乏继者,虽古有《五典》,唐 有《六典》,然《五典》书不传,《六典》虽传,要都为总部,不属专篇,名或相因,体不相袭。”
[ mó diǎn ]谟与典,均为《尚书》文体,因用以代称《尚书》。
[ míng zhèng diǎn xíng ]指依法公开处置。宋吕颐浩《辞免赴召乞纳节致仕札子》:“如是托疾,自当明正典刑;如委实抱病,伏望天慈,放臣闲退。” 明:表明。正:治罪。典刑:执行法律。
[ jīng diǎn ]表彰贞烈的匾额。明 冯梦龙《智囊补·语智·善言》:“丹徒 靳文僖 之继夫人,年未三十而寡,有司为之奏请旌典。”明 王世贞《吴节妇吟》:“儿能成名孙復显,吴 家鼓吹迎旌典。”
[ jiù diǎn ]1.旧时的制度、法则。2.古代的典籍。3.老典故。
[ lǐ diǎn ]1.礼法。2.犹礼文。指《周礼》、《仪礼》、《礼记》一类礼书。
[ kuān diǎn ]1.宽大的法令。2.引申指宽大的待遇。
[ lè diǎn ]条举音乐乐谱的构造、组织、性质等并加以说明的书。
[ quē diǎn ]1.指仪制、典礼等有所欠缺。2.犹憾事。
[ sài diǎn chì ]源于阿拉伯语sayiid。义为“大首领”、“王者”。伊斯兰教的创始人 穆罕默德 无子,仅一女 法蒂玛 嫁与 阿里,从他们之子 忽辛 传下来的后人,被尊为sayiid,表示是伊斯兰教的“圣裔”。
[ shǐ diǎn ]1.胥吏。2.作诗文使用典故。犹言“用事”。参见“用典”。
[ shì diǎn ]指辑录某方面事物的工具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年成就事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