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ài sān ]一次又一次:~再四。言之~。考虑~。~挽留。~表示谢意。
[ zài shè ]1.指古代审理刑狱可免除刑罚的第二种人,即八十以上的老年人。《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旄,三赦曰憃愚。”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幼弱,老旄,若今律令年未满八岁,八十以上,非手杀人,他皆不坐。”参见“三赦”。2.指两次赦免犯人。《新唐书·刑法志》:“﹝ 太宗 ﹞尝谓羣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於幸免也。’”
[ zài shěn ]重新审查。法院发现已经审理终结并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确有错误时,依法重新审判。
[ zài shēng ]1.死而复生。2.机体的某一部分丧失或受到损伤后,重新生长。如创口愈合,水螅被切成两段后长成两个水螅等。3.对某种废品加工,使恢复原有性能,成为新的产品:~纸。~橡胶。~材料。
[ zài shēng chǎn ]指生产过程不断重复和经常更新。有两种形式,即按原规模重复的简单再生产和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扩大再生产。
[ zài shēng dān ]中草药假苏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假苏》:“﹝假苏﹞ 贾丞相 称为再生丹, 许学士 谓有神圣功。”
[ zài shēng fù mǔ ]指对自己有重大恩情的人,多指救命的恩人。也说重生父母。
[ zài shēng lǐ ]辽 代每十二年举行一次的祝贺帝、后、太子或某些贵族诞辰的礼仪。见《辽史·国语解》。《辽史·太宗纪上》:“﹝ 天显 四年九月﹞己卯,行再生礼。”《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宝元二年》:“﹝十一月﹞戊申,辽 以太后行再生礼,大赦。”
[ zài shēng yé ]称对自己有重大恩惠的人。
[ zài shí ]指果树一年两次结实。《南史·孝义传上·王虚之》:“十三丧母,三十三丧父,二十五年盐酢不入口……墓上橘树一冬再实,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致。”
[ zài shí ]1.再次进食或连食两口。2.指每日两餐。
[ zài shì ]1.两代。《左传·宣公十二年》:“是 晋 再克而 楚 再败也,楚 是以再世不竞。”杜预 注:“成王 至 穆王。”《后汉书·马援传》:“曾祖父 通,以功封 重合侯,坐兄 何罗 反,被诛,故 援 再世不显。”李贤 注:“祖及父不得为显任也。”宋 王安石《贵池主簿沉君墓表》:“再世家於 杭州 之 钱塘。”2.再出世,重生。郭沫若《洪波曲》第六章一:“在 武汉 当时,这位 邓演达 的旧部随着政治部的复活,认真仿佛着 邓演达 的再世。”昆曲《十五贯》第六场:“那 况钟 是有名的 包公 再世,足智多谋,厉害无比。”
[ zài shì ]1.谓第二次得其人。《尚书大传》卷二:“古者诸侯之於天子也,三年一贡士……一适谓之攸好德,再适谓之贤贤。”《汉书·武帝纪》:“再适谓之贤贤。”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适,得其人。”2.妇女再嫁。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 廖姥 ﹞年未三十而寡,誓不再适。”清 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二:“钱牧斋 宗伯有甥女,夫死再适,钱 往贺。”
[ zài shú ]指谷物一年两次成熟,或果树一年两次结实。《文选·左思<吴都赋>》:“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緜。”张铣 注:“南人种稻,一岁再熟。”《艺文类聚》卷八六引 晋 潘岳《橘赋》:“余斋前橘树,冬夏再熟,聊为赋云尔。”《新唐书·西域传上·高昌》:“土沃,麦、禾皆再熟。”
[ zài shuāi sān hé ]形容士气越来越低落,不能再振作。
[ zài shuāi sān jié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击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形容士气逐渐低落,力量逐渐衰竭,不能再振作。竭:尽。
[ zài shuō ]1.表示留待以后办理或考虑:这事先搁一搁,过两天~。2.表示推进一层:去约他,已经来不及了,~他也不一定有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