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uāng luàn fǎn zhèng ]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 kuāng miù zhèng sú ]纠正错误,矫正陋习。
[ kuāng níng ]扶正安定。《后汉书·胡广传》:“臣等窃以为 广 在尚书,劬劳日久,后母年老,既蒙简照,宜试职千里,匡寧方国。”
[ kuāng ráng ]1.帮助;辅助。2.惶遽不安貌。
[ chán ruí xiè kuāng ]《礼记·檀弓下》:“成 人有其兄死而不爲衰(縗)者,聞 子皋 將爲 成 宰,遂爲衰。成 人曰:‘蠶則績而蟹有匡,范則冠而蟬有緌,兄則死而 子皋 爲之衰。’”后以“蟬緌蟹匡”比喻事物间互相矛盾。清 赵翼《五人墓》诗:“媚奄翻奉擊奄人,蟬緌蟹匡理難悟。”
[ kuāng rǎng ]1.忧惧不安貌。2.谓拯救国家,驱逐敌人。
[ kuāng rén ]1.周代官名。职掌巡行邦国,宣告法令和纠察邦治之官。2.春秋卫国匡地的人。
[ kuāng shān ]1.山名。即江西省的庐山。2.山名。在四川省江油县西,亦名大匡山、大康山。3.山名。在浙江省龙泉县。此山四旁奋起,而中部低下,状如箕匡,故名。
[ kuāng shí ]挽救危难的时局:~救世。
[ kuāng shí jì shì ]匡:纠正。济:救助。挽救动荡的局势。使其转危为安。
[ kuāng sòng ]指 春秋 时 卫国 的 匡 地与 宋国。
[ kuāng sú ]1.匡正时俗。2.传说中的人物。一说名“匡裕”。出自殷、周之际,又传为周武王时或秦末人。兄弟七人学仙得道,结庐隐居于南障山。故世称南障山为庐山、匡山、匡庐,尊匡俗为匡神。
[ kuāng suàn ]粗略计算:据初步~,今年棉花将增产百分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