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án běi ]1.南边和北边。2.从南到北(指距离):这个水库~足有两千米。
[ nán běi cháo ](420—589)东晋亡后一百七十年间,中国形成南北对立局面,史称南北朝。宋、齐、梁、陈先后在南方建立政权,史称南朝(420—589);北魏(后分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先后在北方建立政权,史称北朝(439—581)。隋灭北周和陈,南北统一。
[ nán běi duì huà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为调整相互间经济关系而进行的对话。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端,发达国家大都在北半球。有人称发展中国家为“南方”,发达国家为“北方”,故名。
[ nán běi hé zuò ]指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技术等领域内的广泛合作。因发展中国家多在南半球,发达国家多在北半球,故以“南北”分别指代之。
[ nán běi jiāo ]南郊与北郊。分别为古代王朝祭天、祭地之处。
[ nán běi lù ]1.向南和向北的道路。2.戏曲声腔中的皮(西皮)黄(二黄)的别称。因西皮来自(陕西)而称为“北路”,二黄来自安徽而称为“南路”,合称“南北路”。
[ nán běi rén ]《礼记·檀弓上》:“今 丘 也,东西南北之人也。”郑玄 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后因以“南北人”指居无常处、行踪不定的人。
[ nán běi shěng ]南省与北省的合称。
[ nán běi shū pài ]指书法的南、北两派。
[ nán běi sī ]“南司”与“北司”的合称。
[ nán běi xuǎn ]金 代初期制定的在 辽、宋 降区考选人才的一种临时制度。《金史·选举志一》:“﹝ 天会 ﹞五年,以 河北、河东 初降,职员多闕,以 辽、宋 之制不同,詔南北各因其素所习之业取士,号为‘南北选’……﹝ 天德 ﹞三年,併南北选为一。”
[ nán běi yá ]1.唐时皇宫禁卫军分为南衙、北衙,合称“南北衙”。2.唐时谓宰相以下群臣为南衙,称宫中宦官为北司,合称“北司、南衙”,亦称“南北衙”。参见“南衙”。
[ nán běi zhái ]宋 代皇室子弟的学塾,有南北两处,故称。
[ nán běi zōng ]1.我国佛教禅宗的两个派别。佛教禅宗自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南北二宗:南宗为六祖慧能所创,主张“顿悟说”,行于南方;北宗为神秀所创,主张“渐悟说”,行于北方。故有“南能北秀”、“南顿北渐”之称。后世南宗大行,分为“五家七宗”。参阅《坛经·顿渐品》。2.道教全真道的南宗和北宗。3.我国山水画自唐以后的两种流派。南宗源于王维,重渲染而少钩勒;北宗源于李思训父子,重写实而多用重彩。其说始于明董其昌,有崇南抑北倾向。见《容台别集·画旨》。
[ nán bēn ]1.向南奔跑;南逃。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值五马之南奔,逢三星之东聚。”《隋书·音乐志上》:“於是乐人南奔,穆皇 罗钟磬;苻坚 北败,孝武 获登歌。”唐 李白《永王东巡歌》之二:“三川 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 永嘉。”《宋史·何灌传》:“靖康 元年正月二日,次 滑州,方平(梁方平)南奔,灌 亦望风迎溃。”2.南北朝 时期谓郎官转任治书侍御史者。《南史·谢几卿传》:“梁 天监 中,自尚书三公郎为治书侍御史。旧郎官转为此职者,世谓之南奔。”《通典·职官六》:“自 宋 齐 以来,此官不重。自郎官转持书者,谓之南奔。”按:陈垣《史讳举例》卷五:“‘持’应作‘治’。”
[ nán bǐ ]南方边境地区。《左传·僖公二年》:“今 虢 为不道,保於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竹书纪年·威烈王九年》:“九年,楚 人伐我南鄙,至于 上洛。”《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序>》:“予客自南鄙,观蓺於 鲁。”张载 注:“南鄙,荆州 也。”
[ nán bian ]1.(~儿)方位词。南2.南
[ nán biàn ]古指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其俗编发为辫,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