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ā míng ]1.好名声,美名。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祖光禄 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爨作食。王平北 闻其佳名,以两婢餉之。”2.好名字。唐 陆龟蒙《华阳巾》诗:“莲华峰 下得佳名,云褐相兼上鹤翎。”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廷试》:“嘉靖 末年,及今上近科,以大力得路者,改佳名以应廷对。”
[ jīn bǎng guà míng ]指科举得中。同“金榜题名”。
[ jīn bǎng tí míng ]金榜:科举时代称殿试揭晓的榜;题名:写上名字。指科举得中。
[ jūn qián chén míng ]按照封建宗法制,臣下在君主面前,不论自称或他称,一律称名,而不得尊称,谓之“君前臣名”。《礼记·曲礼上》:“父前子名,君前臣名。”郑玄 注:“对至尊,无大小,皆相名。”《公羊传·庄公九年》:“何以不称公子?君前臣名也。”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至逆 贤,则凡遇先帝传召,众必接声,或数十人讙声齐跪,曰:‘叫老公哩!’盖於君前臣名之义何居?而乃恬不为异,可乎?”
[ jǔ míng ]1.称扬其名。2.唱名。指僧人唱佛号。
[ cè míng ]1.“策名委质”之省。《后汉书·蔡邕传》:“吾策名 汉 室,死归其正。”唐 独孤及《癸卯岁赴南丰道中闻京师失守寄繇韩幼深》诗:“种田不遇岁,策名不遭时。”明 张煌言《答唐枚臣书》:“某生也晚,不及见盛 明 之典型,始策名而輒遭国难,故署名削牘之仪,益为闕焉。”《花月痕》第一回:“上既不能策名于朝,下又不获力于家。”参见“策名委质”。2.谓科试及第。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梦》:“钟辐,虔州 南康 人也,始建山斋为习业之所,因手植一松於庭际,俄梦朱衣吏白云:‘松围三尺,子当及第。’辐 恶之。尔来三十餘年,辐 方策名,使人验之,松围果三尺矣。”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平日春闈较才艺,策名屡获科甲。”3.谓报名参加科举考试。唐 白行简《李娃传》:“二岁而业大就,海内文籍,莫不该览,生谓 娃 曰:‘可策名试艺矣。’娃 曰:‘未也,且令精熟,以俟百战。’”
[ cè míng jiù liè ]书名于策,就位朝班。意指做官。
[ cè míng wěi zhì ]用以指因仕宦而献身于朝廷之事。
[ dǐng dǐng dà míng ]形容名气很大。
[ dǐng dǐng yǒu míng ]鼎鼎:盛大的样子。非常有名。
[ gù míng sī yì ]从事物的名称联想到它的 含义。《三国志·魏书·王昶传》记载,王昶给他的子侄等起名字都用谦实等词,并写信给他们说:“ 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