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ǎ tǎ mǐ ]日语音译词。日本 人铺在房间内的有一定规格的草制垫席。可用它计算房间的面积。续范亭《汪精卫渡海朝天皇》诗:“龙宫里,颇恐惧,认贼作父很满意。塔塔米,双膝跪,夺眶而出两眼泪。”夏衍《难忘的一九三○年》:“因为这是一座纯 日本 式戏院,观众席没有椅子,而只是一片划成方格子的‘塔塔米’(草席)。”
[ tǎ tái ]机场上作为飞行指挥中心的场所。装有电台、气象仪器和飞行资料等,工作人员在其中负责地面与空中的联系,指挥飞机起飞、降落和在机场区域内飞行。因场所多为塔形建筑物,故名。
[ tǎ tóu ]1.佛塔顶部。唐 戴孚《广异记·大安和尚》:“师心在塔头相轮边铃中。”2.僧职名。管理佛塔者。《水浒传》第六回:“还有那管塔的塔头,管饭的饭头……假如师兄,你管了一年菜园,好,便陞你做个塔头。”
[ wú fèng tǎ ]僧死入葬,地上立一圆石作塔,没有棱、缝、层级,故称无缝塔。以形如卵,又称卵塔。
[ tiě tǎ ]1.用铁造的塔,也指铁色釉砖砌成的塔。2.指架设高压输电线的铁架子。
[ xiū dìng sì tǎ ]修定寺 在 安阳 县城西北 清凉山 南麓。
[ yī běn ·bá tú tǎ ]1.阿拉伯旅行家。1325年开始离乡旅行,到过北非、叙利亚、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以及波斯、中亚、印度等地,遍访伊斯兰教各国,据称到过锡兰(今斯里兰卡)和中国。后出使西班牙和西非。他的旅行见闻被记录成书,称为《伊本·拔图塔游记》。2.全名Abu 'Abd Allah Muhammad ibn 'abd Allah al-Lawati at-Tanji ibn Battutah。3.(13024,摩洛哥 丹吉尔~1368/1369,摩洛哥) 中世纪阿拉伯旅行家。曾在丹吉尔受过传统的法律和文学教育。1325年到麦加朝圣后,决定尽可能地走访世界各地,而且发誓”决不走重复路线“。他用了27年时间漫游非洲、亚洲和欧洲各地,总旅程长达12万千米。在返回后口述撰写回忆录《游记》,该书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旅行著作之一。
[ yí tǎ ]古塔。宋 苏辙《屈原塔》诗:“山中遗塔知几年,过者迟疑不能识。”金 郦权《自鹤壁游善应洹山》诗:“残僧久零落,遗塔寄烟暝。”清 劳之辨《眺玄武湖歌》:“鸡鸣 十庙哀草多,誌公 遗塔高嵯峨。”
[ sōng tǎ ]1.松树的球果,松球。2.[中药]指白皮松的球果。
[ tōng tiān tǎ ]自鸣钟的别名。因其形状似塔,故名。
[ wú liàng tǎ ]佛教语。指 阿育王 塔。佛经说 阿育王 大兴佛事,到处建立寺塔,曾为佛舍利造八万四千塔,布于各地,以推广佛教。
[ yǎng guāng dà jīn tǎ ]即“瑞光大金塔”(744页)。
[ tiào sǎn tǎ ]训练跳伞用的塔形建筑物,高度一般为25—85米。
[ tiào tǎ lún zhá ]比喻手段高强,敢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