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ìng dì ]姓氏行第。姓下加排行以代姓名。如 元稹 称 元九,张籍 称 张十八 之类。
[ xìng hào ]1.姓氏。2.夜晚识别敌我的一种暗号,如口令。
[ xìng shì ]表明家族的字。姓和氏本有分别,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后来说姓氏,专指姓。
[ xìng zú ]1.大族,望族。2.姓氏家族。
[ yì xìng ]古代帝王把国家视为一姓之家业,故称改朝换代为"易姓"。
[ yuán xìng ]即原姓。指出家人的俗姓。
[ yù xìng ]不用本姓,改用有寄托或隐含某种意义的姓氏。
[ zhǒng xìng ]某些国家的一种世袭的社会等级。种姓的出现与阶级社会形成时期的社会分工有关。在印度,种姓区分得最为典型,最初分为四大种姓,即婆罗门(僧侣和学者)、刹帝利(武士和贵族)、吠舍(手工业者和商人)和首陀罗(农民、仆役)。种姓和种姓之间不能通婚,不能交往。后来又在种姓之外分出一个社会地位最低的“贱民”阶层。
[ zhū xìng ]1.众子孙。2.指古代少数民族各种姓。3.别的姓氏。
[ zhe xìng ]1.有声望的族姓。2.使族姓著名。
[ zǐ xìng ]1.泛指子孙、后辈。《礼记·丧大记》:“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方。”郑玄 注:“子姓,谓众子孙也。”《新唐书·吕才传》:“法曰:‘官爵富贵,葬可致也;年寿脩促,子姓蕃衍,葬可招也。’”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四:“有 易安室 者,父祖皆出 韩公 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清 赵翼《五十初度》诗:“家风岂敢夸 颜 柳,或可垂为子姓规。”章炳麟《五朝法律索隐》:“準此,是 汉 魏 旧法:谋杀、故杀、贼杀诸科,官未能理者,听其子姓復仇。”2.谓子辈;子女。《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 已为大将军后,方盛,蚡 为诸郎,未贵,往来侍酒 魏其,跪起如子姓。”《淮南子·道应训》:“秦穆公 谓 伯乐 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对曰:‘……臣之子皆下材也,可告以良马,而不可告以天下之马。’”高诱 注:“子姓,谓 伯乐 子。”唐 赵元一《奉天录》卷一:“凡掠良家子姓,悉为贱隶;六畜资财,埽地而尽。”《新唐书·杨慎矜传》:“鉷 父与 慎矜 外兄弟也,故与 鉷 狎。及为侍御史,繇 慎矜 所引;后迁中丞,同列,慎矜 犹以子姓畜之,鉷 负 林甫 势;滋不平。”3.特指孙辈。《仪礼·特牲馈食礼》:“子姓兄弟如主人之服,立于主人之南,西面北上。”郑玄 注:“言子姓者,子之所生。”贾公彦 疏:“云子之所生,则孙是也。”
[ zá xìng ]大姓之外的各姓。《宋书·宗越传》:“安北将军 赵伦之 镇 襄阳,襄阳 多杂姓,伦之 使长吏 范覬之 条次氏族,辨其高卑,覬之 点 越 为役门。”《人民文学》1990年第5期:“今天这个会……是咱们姓 郑 的私事儿,所以没有通知那几家杂姓兄弟来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