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ōng guān ]明 清 专收客商贩运竹、木捐税的税关,由工部管辖。竹、木征税,自 唐德宗 时开始。明 初设抽分竹木局,征竹、木、柴、炭等税。成化 七年(1471年)设 芜湖、荆州、杭州 三局,由工部派员管理,税收供该部营缮费用,是为工关的权舆。清 初沿 明 制,至鸦片战争后,改称常关。
[ gōng huì ]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是在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以后在其他国家相继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会,是共产党和政府联系工人的纽带,在社会主义民主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 gōng jì ]1.技艺方术。汉 王充《论衡·讥日》:“工伎之书,起宅盖屋必择日。”2.指从事各种技艺的人。《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元年》:“燕 将 王沉 等降 魏。乐浪王惠、中书侍郎 韩范、员外郎 段宏、太史令 刘起 等帅工伎三百奔 鄴。”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 唐 翰院﹞应供奉之人,自学士已下,工伎群官司隶籍其间者,皆称翰林,如今之翰林医官,翰林待詔之类是也。”
[ gōng jì ]gōng jì ㄍㄨㄙ ㄐㄧˋ。
[ gōng jià ]也作功架。戏曲演员表演时的身段和姿势。
[ gōng jiān ]工作时间内规定的休息时间:~操。
[ gōng jiān cāo ]机关和企业中的工作人员每天在工作时间内抽出一定时间来集体做的体操。
[ gōng jiàn ]作为工作对象的零部件,多指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的零部件。也叫制件、作件。
[ gōng jiāo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合称:~系统。
[ gōng jiǎo ]指搬运民丁。《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二年》:“臣按诸军傔人旧日给米二升,今若月赋钱三百,是一斗为钱五十。计 江 淮 运米工脚,亦不减此数。”
[ gōng jiǎo fèi ]1.企业以原材料或半成品委托其他企业加工制造而支付的加工费用。由产品的加工成本、利润和税金构成。在会计工作中,产品的工厂成本减去原材料成本后的余数,亦称工缴费。2.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国营企业以一定的原材料或半成品,委托私营企业进行加工所支付的加工费用。
[ gōng jù ]1.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如锯、刨、犁、锄。2.比喻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
[ gōng jù gāng ]主要用来制造刀具、量具、模具的钢的统称。硬度高,耐磨性好,并具有一定的韧性。
[ gōng jù shū ]专为读者查考字形、字音、字义、词义、字句出处和各种事实等而编纂的书籍,如字典、词典、索引、历史年表、年鉴、百科全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