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ěn kǔ nai láo ]经得起艰苦的工作和生活。
[ rěn kù ]1.残忍暴虐。《陈书·任忠传》:“时有 沉客卿 者,吴兴 武康 人,性便佞忍酷。”《北史·恩幸传·孙小》:“性颇忍酷,所养子息,驱逐鞭挞,视如仇讎。”2.忍受惨痛。《南史·梁纪下论》:“攀号之节,忍酷於踰年;定省之制,申情於木偶。”
[ rěn nài ]把痛苦的感觉或某种情绪抑制住不使表现出来。也指在困苦的情况下强为坚持。
[ rěn qì tūn shēng ]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说出来。吞声:不敢做声。
[ rěn ràng ]容忍退让:互相~。一再~。
[ rěn rén ]1.残忍的人;硬心肠的人。《左传·文公元年》:“且是人也,蠭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唐 裴铏《传奇·封陟》:“於戯!此子大是忍人!”明 方孝孺《条侯论》:“彼 景帝 者,私刻忍人也。”郭沫若《归去来·由日本回来了》:“我自己毕竟是一个忍人,但我除走这条絶路之外,实在无法忍耐了。”2.谓对别人忍心。《韩非子·内储说上》:“夫人臣必仁而后可与谋,不忍人而后可近也。”
[ rěn rǔ cǎo ]佛经中说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羊食之,则成醍醐。见《涅槃经》卷二七引《师子吼菩萨》。亦省作“忍草”。
[ rěn rǔ fù zhòng ]忍受屈辱来承担重任。《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