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ì xī ]1.有口能呼吸者。代指人和一切动物。2.犹喘息。短暂的休息。
[ jiāo xī ]古方士导引之术。谓屈颈如鷮鸟之引气呼吸,故称。《后汉书·方术传下·华陀》:“寿光 年可百五六十岁,行 容成公 御妇人法,常屈颈鷮息,须髮尽白,而色理如三四十时。”清 钱谦益《留化馆记》:“鷮息禽戏,块然独存。”清 唐孙华《再迭前韵》之四:“频调鷮息神无恙,细写蝇头眼未妨。”
[ jiǎn xī ]1.减少停止。2.降低利息。
[ kǎi xī ]感慨叹息。汉 班彪《北征赋》:“抚长剑而慨息,泣涟落而霑衣。”清 陆继辂《<七家文钞>序》:“世之沉溺於伪体者,固未尝一日而息。朱梅崖 所处僻远,彭秋士 年少,心孤口众,徒能自已,有志之士,所为慨息也。”
[ kài xī ]叹息。《陈书·后主纪》:“梁 季湮微,灵寝忘处,鞠成茂草,三十餘年,敬仰如在,永惟愾息。”唐 颜真卿《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真卿 叨刺是邦,兹用愾息。”
[ méi chū xī ]1.没有可能成功或没有可能产生好结果的。2.不中用的;毫无用处的。
[ níng xī ]1.谓安宁;平静。《史记·秦始皇本纪》:“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復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寧息,岂不难哉!”宋 范仲淹《陈乞邠州状》:“俟三二年间,边事寧息,攻守有备,儻圣恩未移,用臣未晚。”茅盾《子夜》十八:“午后天气很热,四小姐在房里就象火烧砖头上的蚯蚓似的没有片刻的宁息。”2.安定休息。《汉书·哀帝纪》:“朕获保宗庙,不明不敏,宿夜忧劳,未皇寧息。”《晋书·宣帝纪》:“吾於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寧息。”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僧诃补罗国》:“其徒苦行,昼夜精勤,不遑寧息。”
[ qín xī niǎo shì ]比喻生活优裕而对社会不能做一点有益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