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ǎn ěr ]1.捂住耳朵不听。《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荀躒 掩耳而走。”汉 荀悦《汉纪·昭帝纪》:“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趋走。”唐 韩愈《寄卢仝》诗:“劝参留守謁大尹,言语纔及輒掩耳。”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六:“一日游 西湖,望 建业 五色云起,诸君谓为庆云,拟赋诗。刘 独引大白慷慨曰:‘此王气也,后十年有英主出,吾当辅之。’众皆掩耳。”2.指不闻不问。清 唐孙华《哭曹九咸明府》诗之四:“折腰怜傲吏,掩耳作家翁。”3.御寒护耳的用品。《元典章·礼部五·春牛经式》:“释策牛人罨耳……寅亥时为通气,故揭一边。子丑时芒神全戴掩耳,为严凝时全掩也。”
[ yǎn ěr dào líng ]偷铃铛的人怕铃响,把自己耳朵堵住,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掩:捂。
[ yǎn ěr dào zhōng ]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 yǎn ěr tōu líng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同“掩耳盗钟”。
[ yǎn gài ]1.遮盖:大雪~着田野。2.掩饰该受责备的或违法的事:~丑事。
[ yǎn gé mái biǎn ]指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为古代的恤民之政。同“掩骼埋胔”。
[ yǎn gé mái zì ]指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为古代的恤民之政。
[ yǎn gōng ]袭击,乘人不备而加以攻击。
[ yǎn guān ]1.关闭;关门。2.坐关。指佛教徒闭门静坐,以求觉悟。为期至少七天,长则不限。
[ yǎn guò shì fēi ]犹言文过饰非。掩饰过失、错误。
[ yǎn guò yáng shàn ]指对待别人讳言其过恶,称扬其好处。同“掩恶扬善”。
[ yǎn hù ]1.对敌采取警戒、牵制、压制等手段,保障部队或人员行动的安全。2.采取某种方式暗中保护或不使暴露:打~。3.指作战时遮蔽身体的工事、山岗、树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