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ūn kǎn ]犹昏花,模糊。清 包世臣《艺舟双楫·自跋真草录右军廿六帖》:“又自珍正书已甚,每以行草应求。及目光昏坎,正书盈百,非返视数四不成。十数年来,几於絶笔。”
[ hūn kuáng ]昏乱狂悖。《北齐书·文襄元后传》:“及 天保 六年,文宣 渐致昏狂,乃移居於 高阳 之宅,而取其府库,曰:‘吾兄昔姦我妇,我今须报。’”《资治通鉴·宋顺帝昇明元年》:“少帝昏狂,宜与诸公密议,共白太后,下令废之。”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阿布思论》:“国忠 昏狂,助 禄山 攻 阿布思。”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周宣帝 昏狂暴虐,屠死宗室和大臣。”
[ hūn kuì ]1.头脑昏乱;神志不清。2.愚昧;糊涂。
[ hūn lǐ ]婚娶之礼。古时于黄昏举行,故称。古代昏礼有六: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 hūn lì ]愚昧而暴戾。《明史·外国传一·朝鲜》:“恭愍王 妃 安氏 择宗亲 瑶 权国事。已及四年,昏戾信谗,戕害勋旧。”
[ hūn luàn ]1.头脑迷糊,神志不清:思路~。2.政治黑暗,社会混乱。
[ hūn mái ]1.光线昏暗。2.昏昧,不高明。3.比喻乱世或邪恶势力。
[ hūn mài ]昏昧而年迈。宋 范仲淹《上执政书》:“除録事参军,则县令中昏迈常常之流,可去数百人矣。”
[ hūn mào ]1.亦作“昏髦”。衰老;老迈。汉 赵晔《吴越春秋·夫差传》:“杀四方蓬蒿以立名于 荆 蛮,斯亦大夫之力。今大夫昏耄而不自安,生变起诈,怨恶而出。”唐 韩愈《顺宗实录四》:“杜亚 言卿昏耄,卿乃如是健耶!”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长亭》:“我家老子昏髦,倘有不悉,郎肯为 长亭 一念老身,为幸多矣。”2.昏愦;糊涂。《三国志·吴志·甘宁传》:“祖 今年老昏耄已甚,财穀并乏,左右欺弄,务於货利,侵求吏士。”宋 欧阳修《问进士策》之一:“自 秦 之焚书,‘六经’尽矣。至 汉 而出者,皆其残脱颠倒,或传之老师昏耄之説,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间,是以学者不明,异説纷起。”清 唐甄《潜书·善游》:“夫二君荒淫昏髦,先自败德矣。”
[ hūn mào ]1.迷惘困惑。2.愚昧无知。3.指愚昧无知的人。4.昏沉;神志昏乱。5.视觉昏花;模糊。
[ hūn mèi ]1.不明事理。2.指政治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