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í mèi ]致昧,使之至于昏乱。《左传·宣公十二年》:“《汋》曰:‘於鑠王师,遵养时晦。’耆昧也。”杜预 注:“耆,致也,致讨於昧也。”孔颖达 疏:“致讨於昧者,言养之使昧,然后可讨之。”
[ liáng mèi ]谓德薄才庸。《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七年》:“朕以凉昧,嗣承六圣休德鸿緖。”
[ mán xīn mèi jǐ ]昧:欺瞒。违背良心干坏事。
[ líng mèi ]犹言贤、不肖。借指全体人民。
[ méng mèi ]1.糊涂;无知。2.隐晦。
[ méng mèi ]1.迷糊貌。《素问·气交变大论》:“鬱冒朦昧,心痛暴瘖。”2.愚昧无知。《祖堂集·镜清和尚》:“学人朦昧,再乞指示。”3.隐瞒真情以图蒙混欺骗;欺骗。《元典章·户部九·劝农立社事宜》:“若有上年已栽桑果,数目另行具报,却不得朦昧报充次年数目。”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盖总其事者,不精其学,未识师授优劣,课艺高下,往往为人朦昧。”
[ mán tiān mèi dì ]指无限制地隐瞒一切真实情况骗人。
[ ruò míng ruò mèi ]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同“若明若暗”。
[ shī jiā sān mèi ]指作诗的诀窍。
[ shí jīn bù mèi ]拾到金钱财物不隐藏起来(据为己有)。昧: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