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uò rì ]天文学上指看不见月亮的那一天。通常是农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太阳和月亮同升同落。
[ shuò sāi ]朔北塞外。指北方边境地区。
[ shuò shí ]古礼之一。帝王及贵族每月初一所备较平日丰盛的膳食。
[ shuò shù ]从第一年正月初一到第二年正月初一。《周礼·春官·大史》“正岁年以序事”汉 郑玄 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贾公彦 疏:“中气帀则为岁,朔气帀则为年。”孙诒让 正义:“朔数者,谓自今年正月朔数至后年正月朔,月会日於十二次一周,是为一年十二月之数。”
[ shuò tíng ]犹北庭。指北方异族政权。宋 张孝祥《水调歌头·凯歌上刘恭父》词:“君王自神武,一举朔庭空。”《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然后诸路并进,非特恢復中原有反掌之易,亦可一举而空朔庭也。”元 吴莱《严陵应仲章自杭寄书至赋此答之》诗:“乘轩南国鹤,解鏇朔庭雕。”
[ shuò tú ]亦作“朔涂”。谓前往北方之路。
[ shuò wàng ]朔日和望日。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
[ shuò wàng yuè ]月亮连续两次呈现同样的月相所经历的时间。一个朔望月等于29天12小时44分2.8秒。农历一个月的天数为29天或30天,就是根据朔望月制定的。
[ shuò yì ]1.谓岁末年初,政事、生活当除旧更新,有所改易。《书·尧典》:“平在朔易。”蔡沉 集传:“朔易,冬月岁事已毕,除旧更新,所当改易之事也。”2.朔方 易水。借指北方地区。《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南面而朝单于,朔 易 无復匹马之踪。”李贤 注:“朔方、易水 之地更无 匈奴 匹马之踪也。”宋 王禹偁《北狄来朝颂序》:“遂使 朔 易 之方,戎狄之众,有见机之义,生嚮往之心。”宋 苏轼《郊祀庆成诗》:“北流吞 朔 易,西极落欃枪。”
[ shuò yuè ]也叫新月。朔日的月相(人看不见)。参见〔朔日〕
[ shuò yún ]1.朔方、云中二郡的并称。2.北方的云气。
[ shuò zhèng ]古代帝王每年季冬颁发来年的历日与政令,诸侯受而行之。《公羊传·文公六年》“不告月者何?不告朔也”汉 何休 注:“礼,诸侯受十二月朔政於天子,藏於太祖庙,每月朔朝庙,使大夫南面奉天子命,君北面而受之。比时,使有司先告朔,谨之至也。”参见“告朔”。
[ xián shuò ]1.指农历每月的初七、八,廿二、三日(弦日)和初一日(朔日)。2.指岁月。3.喻彼此间隔,难通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