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ǒ jí ]常绿灌木,枝尖有刺,叶子椭圆形或倒披针形,花白色,果实球形,鲜红色,味甜稍涩,可以吃或用来酿酒,根皮可提取栲胶。
[ jìn jí ]指 春秋 晋国 垂棘 之地所产的美玉。
[ chái jí ]1.荆棘。明 田汝成《炎徼纪闻·岑猛》:“华林 贼,来亦得;土兵来,死不测。黄狐跳梁白狐立,十家九家逻柴棘。”2.比喻心计。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深公 云:‘人谓 庾元规 名士,胸中柴棘三斗许。’”3.犹柴瘠。唐 张说《赠户部尚书河东公杨君神道碑》:“﹝公﹞年甫十六,先君捐馆,七日絶饮,三年泣血,縞素有制,儒家叹其从礼,柴棘加等,议者忧其死孝。”
[ cí jí ]1.蒺藜与荆棘。泛指杂草。语出《诗·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言抽其棘。”郑玄笺:“茨,蒺藜。伐除蒺藜与棘。”《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盛林莽之秽,丰鹿兔之藪,伤害农功,地繁茨棘。”宋苏轼《东坡八首》诗序:“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清唐孙华《治圃》诗之二:“主人既不视,一任茨棘遮。”2.喻困难的处境。
[ jīng jí ]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 jīng jí là ]亦作“荆棘列”。亦作“荆棘律”。“紧急里”三个字的谐音。
[ jīng jí mǎn tú ]荆棘遍地。比喻世道艰难。
[ jīng jí tóng tuó ]铜驼:铜制的骆驼,古代置于宫门外。形容国土沦陷后残破的景象。
[ jīng tiān jí dì ]到处都是荆棘。形容困难重重,障碍极多。
[ cóng jí ]1.古时囚禁犯人的地方,四周用荆棘堵塞,以防犯人逃跑,故称。2.丛生的荆棘。
[ pī jīng zhǎn jí ]1.砍伐荆棘。2.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