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ǒ bàng ]游艺用的短棒,一端钉有许多层布,成球形,蘸上酒精或油,点着后挥舞,使火光呈各种曲线形。
[ huǒ bèi ]防火设施。唐 李翱《再请停率修寺观钱状》:“前奉处分云:要与换寺观家人院蒲葵屋,以为火备。”《宋史·王溥传》:“宋 初,以 祚 为使,课民凿井修火备,筑城北隄以御火灾。”《清史稿·高宗纪一》:“乾隆 九年,九月辛未,以 福建 闽县 等县火灾,諭责疆吏不严火备。”
[ huǒ bēng bēng ]亦作“火绷绷”。急切貌。《醒世姻缘传》第十八回:“原来 晁大舍 与 珍哥 火崩崩算计的要京里寻份上,等过年恤刑的来,指望简了罪放出来。”《醒世姻缘传》第四一回:“后来为那写书説份上的事,按院火綳綳的待要拿问。”
[ huǒ bǐ huà ]用烤红铁笔在木板上作的画。
[ huǒ biān ]神话中指 羲和 驭日之鞭。
[ huǒ bù sī ]也叫浑不似。拨奏弦鸣乐器。形似琵琶,但琴杆细长。在北方的蒙古族及西南的纳西族中使用。
[ huǒ cán ]1.用火加热升温使其早熟的蚕。2.指炎洲火蚕。参见“火蚕绵”。
[ huǒ cán mián ]传说中南海所产的丝绵。
[ huǒ cāng ]1.伙食。2.旧时养蚕室的一种保温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