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  包含焚的组词
汉字 组词 成语 歇后语 英文缩写
[ fén qì ]1.烧毁去除。《魏书·敬宗孝庄帝纪》:“詔以前朝勋书多窃冒,宜一切焚弃之。”《文选·应璩<百一诗>》李善 题解引 晋 张方《楚国先贤传》:“汝南 应休璉 作《百一篇诗》讥切时事,徧以示在事者,咸皆怪愕,或以为应焚弃之。何晏 独无怪也。”2.指焚如和弃市。《旧唐书·哀帝纪》:“示焚弃之典,以惩显负之踪。”参见“焚如”。
[ fén qì shì yì ]指烧毁债券买得人心的典故。清 周亮工《寿汪生伯六十序》:“焚契市义,排难解纷。”参见“焚券”。
[ fén qián liáng ]用纸糊的口袋,装上金银箔纸折迭成的元宝,祭鬼神时焚烧。
[ fén qián liè chǔ ]焚化纸钱。
[ fén qín yù hè ]犹焚琴煮鹤。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 fén qín zhǔ hè ]见〖煮鹤焚琴〗。
[ fén qiú ]1.指晋武帝焚雉头裘之事。2.指晋罗企生母焚羔裘事。
[ fén qū ]犹焚身。
[ fén quàn ]1.指烧毁债券买得人心的典故。战国 齐 冯谖 为 孟尝君 往 薛 地收债,临行前问:“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孟尝君 曰:“视吾家所寡有者。”于是 冯谖 矫命以债赐百姓,尽烧其券,民称万岁。见《战国策·齐策四》。宋 苏轼《穆父新凉》诗:“受恩如负债,粗报乃焚券。”2.南朝 宋 顾绰 私财甚丰,,乡里士庶多负其债。父 觊之 设谋,焚烧文券,并宣语远近:“负三郞债,皆不须还。”见《宋书·顾觊之传》。3.唐 宋清 售药债券堆积如山,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见 唐 柳宗元《宋清传》。4.后汉 常思 献 宋 地丝息十万两债券,太祖 即焚其券,诏悉蠲除之。见《新五代史·杂传十一·常思传》。
[ fén rú ]1.谓火焰炽盛。亦指火灾或战事。2.古代把人烧死的酷刑。
[ fén ruò ]犹烧毁。《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绍 遣将攻之,连年不能拔”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足下志犹未厌,乃復纠合餘烬,率我蛑贼,以焚爇 勃海。”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下:“章奏有不欲左右见者,率皆焚爇。”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翼日,楚公子 驰函来,女焚爇不以闻。”
[ fén shà ]烧杀。
[ fén shān ]1.失火之山。2.犹焚死。
[ fén shān liè zé ]以火焚烧山林,烤干沼泽。
[ fén shāo ]烧毁;烧掉。
[ fén shēn ]1.焚烧身体。旧时宗教信徒以之作为一种祈祷、赎罪行为。《法苑珠林》卷三四:“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宋 郭彖《睽车志》卷一:“自言所积恶业至重,须焚身以懺。”鲁迅《而已集·略谈香港》:“一个和尚去告状追债,而债户商同通事,将他的状子改成自愿焚身了。”2.犹丧生。焚,通“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焚,读曰僨;僨,僵也。为生齿牙,僵仆其身。”后用以比喻因贪利或积财而得祸。唐 沉仲《象环赋》:“取其焚身之齿,奋其截肪之色。”
[ fén shī ]焚化尸体。
[ fén shī yáng huī ]形容非常仇视。同“焚骨扬灰”。
[ fén shí ]烧烫的石头。
[ fén shū ]也叫《李氏焚书 》。明末李贽著。作者蔑视孔孟,估计此书会遭到统治者“焚而弃之”,故名。共六卷。包括书答、杂述、史评及诗等。另有《续焚书》五卷,系门人汪本钶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