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àn téng téng ]1.火势猛烈貌。2.喻事态之紧张迫切。
[ yàn xiāo ]即硝石。易燃,可用以引火。
[ yàn xīn ]火焰最里面的部分,这部分气体还没有氧化,不发光。
[ yàn yàn ]1.亦作“燄燄”。火苗初起貌。《书·洛诰》:“无若火始燄燄,厥攸灼叙,弗其絶。”《孔子家语·观周》:“焰焰不灭,炎炎若何!”宋 司马光《上庞副枢论贝州事宜书》:“夫炎炎不絶,焰焰奈何!当事之微,治之易耳;时至不为,祸如发机。”明 方孝孺《过宁陵县学》诗:“滔滔未有艾,燄燄安所从?”2.火焰炽烈貌。北周 庾信《灯赋》:“辉煇朱烬,焰焰红荣。”唐 元稹《董逃行》:“董 逃 董 逃 董卓 逃,揩鏗戈甲声劳嘈。剜剜深脐脂焰焰,人皆数叹曰:尔独不忆年年取我身上膏。”《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吓杀员外,慌忙走来时,只见焰焰地烧着。”3.明亮貌;鲜明貌。唐 杨炯《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明星燄燄,不临 太丘 之前;暮雨沉沉,不散 巫山 之曲。”唐 王毂《苦热行》:“祝融 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宋 范仲淹《览秀亭》诗:“焰焰众卉明,袞袞新泉流。”宋 叶适《奉赋成都新园咏归堂》之一:“沃沃葵莧畦,焰焰棠杏坞。”宋 朱弁《炕寝三十韵》:“飞飞涌玄云,燄燄积红玉。”4.炎热貌。唐 杨巨源《夏日苦热同长孙主簿过仁寿寺纳凉》诗:“爀爀沸泉壑,燄燄燋砂石。”宋 梅尧臣《和江邻几景德寺避暑》:“铁城何燄燄,铁牀亦彤彤。”5.形容气势盛貌。金 元好问《登封令薛侯去思颂》:“羣小焰焰,如棼丝,如沸糜,殆若不復能措手者。”金 元好问《赠修端卿张去华韩君杰三人》诗之六:“异时三客俱焰焰,人伦东国吾无慙。”
[ yàn yàn hōng hōng ]火势炽盛貌。
[ wén yàn ]文章的光焰。唐 孟郊《访嵩山道士不遇》诗:“先生五兵游,文焰藏金鼎。”宋 周紫芝《千秋岁》词:“当年文焰,蜀 锦词华烂。”
[ yáng yàn ]1.亦作“阳燄”。亦作“阳焱”。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语本《楞伽经》卷二上:“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燄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一下:“集既即空,不应如彼渴鹿驰逐阳燄。”唐元稹《遣春》诗之四:“阳焰波春空,平湖漫凝溢。”唐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膏明诱闇蛾,阳焱奔痴鹿。”许地山《缀网劳蛛·无法投递之邮件》:“这又是一种渴鹿趋阳焰的事,即令它有千万蹄,每蹄各具千万翅膀,飞跑到旷野尽处,也不能得点滴的水。”2.指炽热的阳光。3.见“阳焰”。
[ zéi yàn ]1.亦作“贼燄”。贼人的气焰。2.见“贼焰”。
[ zhòng rén pěng chái huǒ yàn gāo ]见“众人拾柴火焰高”。
[ zhòng rén shí chái huǒ yàn gāo ]比喻人多力量大。
[ zhāng yàn ](张zhāng)张大其气焰。
[ chóng míng jì yàn ]指光焰相继,长明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