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uò mù xiāng dài ]用不同于以前的新的眼光来看待。
[ kuǎn mù ]1.帐目。清 魏源《圣武记》卷九:“惟是军需冒销,总在款目轇葛,请令各路粮臺,按旬开报,按月匯奏。”《太平天囯资料·史致谔档案·同治元年十二月初十日禀左宗棠夹单》:“各局款目,无不亲自检閲,并嘱官绅互相稽查。”2.项目,条目。
[ dōu kǒng mù ]宋 时管理簿籍之官吏。
[ dǎ yǎn mù ]耀眼。元 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他与你些打眼目的衣服头面……你便守熬呵,刚捱到满服三年。”明 朱有燉《团圆梦》第一折:“便将着烧手般金凤釵,更有那爽口的绵羊肉,更将着十数箱打眼目的衣服。”
[ cè mù ]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而视。世人为之~。
[ bù mù ]1.谓不称其名。《穀梁传·闵公元年》:“冬,齐仲孙 来。其曰 齐仲孙,外之也;其不目而曰 仲孙,疏之也。”范宁 注:“不目谓不言公子 庆公。”2.不看。明 陶宗仪《辍耕录·崔丽人》:“画(鹰图)、诗、书皆絶神品也,余惊诧良久。时有司群官吏环视,因缩不目,託以跋语佳胜赎之。”
[ biāo mù ]1.标立名目。唐 刘知几《史通·断限》:“考其滥觴所出,起於 司马氏。案 马《记》以史制名,班《书》持 汉 标目。”宋 叶适《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使 熹 果无学术歟?人何用仰之;果有学术歟?其相与从之者,非欲强自标目以劝人为忠为孝者,乃所以为人材计,为国家计也。”2.指标立的名目。清 龚自珍《<阮尚书年谱>第一序》:“六诗三笔,见南士之论文,杜 诗 韩 笔,亦 唐 人之标目。”徐念慈《余之小说观》:“若第二法,则‘侦探’、‘言情’等,种种标目,似无不妥。”3.题名。明 李东阳《<七贤过关图>跋》:“又尝闻吾友 倪文毅公 岳 称其父 文僖公 尝得旧图,人各有标目,有 王维、史白 者,而不能悉记也。”明 袁宏道《看梅用前韵》:“气条繁蕊乱高清,引得时流妄标目。”清 李调元《<诗人主客图>序》:“唐 张为 撰《诗人主客图》一卷,所谓主者,白居易、孟云卿、李益、鲍溶、孟郊、武元衡,皆有标目。”4.谓给人起绰号。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东坡公 元 祐时既登禁林,以高才狎侮诸公卿,率有标目,殆徧也,独於 司马温公 不敢有所重轻……及归舍,方卸巾弛带,乃连呼曰:‘司马牛!司马牛!’”5.显扬。《新唐书·卓行传·甄济》:“逢(甄逢)能行身,幸於方州大臣,以标目其先人事,载之天下耳目,彻之天子,追爵其父第四品。”一本作“标白”。6.古代戏曲开场白的引子。用以介绍全剧梗概。如 明 汤显祖《牡丹亭》第一出的小标题“标目”即是。
[ chī mù hǔ wěn ]鸱:鹞鹰,一种猛禽;吻:嘴唇边。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
[ huàn mù ]1.眼睛突出貌。2.突出眼睛。
[ guò mù bù wàng ]看过就不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强。
[ jí mù ]1.眼前所见。南朝 梁 锺嵘《诗品》卷中:“‘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风’,亦惟所见。”隋 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诗序:“率製此篇,以记即目,俾后来赏者,知余山志。”2.目前;现在。宋 苏轼《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之一:“虽据即目边防事势,三五年间,必无警急,然思安虑危,有国之常备,事不素讲,难以应猝。”《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今有九州安抚,即目招军。”《水浒传》第十二回:“即目盗贼猖狂,国家用人之际。”
[ qú mù suō shé ]犹言瞠目结舌。形容吃惊恐惧的样子。
[ kè mù ]1.课程的项目。2.军事训练中进行讲解和训练的项目。
[ kǒu dāi mù dèng ]嘴说不出话,眼发直。形容很吃惊的样子。
[ kǒu dāi mù dùn ]形容很吃惊的样子。同“口呆目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