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í zhāng jū zhū ]见“急张拘诸”。
[ jùn zhāng ]郡太守的印玺。借指郡太守。
[ kàng zhāng ]向皇帝上奏章。宋 苏舜钦《两浙路转运使王公墓表》:“每改秩,必抗章辞避,若不胜任。”元 刘壎《隐居通议·古赋一》:“今公三登於朝,再以直去,咫尺禁从,抗章固辞,岂汲汲富贵歟!”明 宋濂《雷府君墓志铭》:“‘母年耄矣,忍縻好爵而不归养乎!’即日抗章辞职。”康有为《东事战败》诗:“辽 臺膴膴割山河,抗章伏闕公车多。”
[ lóng zhāng fèng zī ]章:文采。蛟龙的文采,凤凰的姿容。比喻风采出众。
[ lóng zhāng lín jiǎo ]比喻珍希,不凡。
[ lóng zhāng xiù gǔ ]比喻文章秀逸遒劲。
[ lù zhāng ]1.公开奏章纠举内容,让被弹劾的人知道而服罪。《汉书·何武传》:“﹝ 何武 ﹞迁 扬州 刺史,所举奏二千石长吏必先露章,服罪者为亏除,免之而已;不服,极法奏之,抵罪或至死。”唐 权德舆《太子太傅贞宪赵憬神道碑》:“絜矩以杜奇衺,露章而无吐茹。”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七:“雍正 六年,奉旨,停止科道密奏,各用露章。又奉旨,露章之外,亦准密奏。”2.泛指上奏章。唐 元稹《唐南阳郡王赠某官碑文铭》:“宪宗皇帝 不得已下诛詔。不浹日,露章自 润 曰:‘十月十二日,錡 就擒,从乱者无遗餘。’”《新唐书·康承训传》:“﹝ 庞勛 ﹞遣伪将屯 柳子,屯 丰,屯 滕,屯 沛,屯 萧,以张其军,乃露章求节度使。”3.用指奏章。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今人称督抚纠参之本曰露章。”
[ shuài yóu jiù zhāng ]沿袭老规矩办事。《诗经·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 率由:遵循。章:章程。
[ míng zhāng ]1.表明。2.鲜明的辞采。
[ píng zhāng ]1.评处;商酌。汉 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宜追定八使,纠举非法,更选忠清,平章赏罚。”《隋书·何稠传》:“上因揽太子颈谓曰:‘何稠 用心,我付以后事,动静当共平章。’”唐 吴兢《贞观政要·求谏》:“詔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諫官随入,预闻政事。”宋 刘克庄《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词:“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连城》:“我为君平章已确,即教小娘子从君返魂,好否?”2.品评。唐 刘禹锡《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之十五:“追逐同游伴,平章贵价车。”宋 辛弃疾《江神子·和人韵》词:“却与平章珠玉价,看醉里,锦囊倾。”明 叶宪祖《鸾鎞记·春赏》:“凭栏争赏,细与平章。”清 黄遵宪《度辽将军歌》:“将军归来犹善饭,平章古玉图鼎鐘。”3.古代官名。唐 代以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为宰相,因官高权重,不常设置,选任其他官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简称“同平章事”,同参国事。唐睿宗 时又有平章军国重事之称。宋 因之,专由年高望重的大臣担任,位在宰相之上。金 元 有平章政事,位次于丞相。元 代之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则为地方高级长官。简称平章。明 初仍沿袭,不久废。4.辨别彰明。《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北周 庾信《为晋阳公进玉律秤尺斗升表》:“伏见勑旨,刊正音律,平章历象。”章炳麟《国故论衡·原道上》:“斯足以扬搉诚伪,平章黑白矣。”
[ jiàn zhāng gōng ]1.亦省称“建章”。汉 代 长安 宫殿名。《三辅黄图·汉宫》:“武帝 太初 元年,柏梁殿 灾。粤 巫 勇之 曰:‘粤 俗,有火灾即復大起屋,以厌胜之。’帝於是作 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宫在 未央宫 西,长安 城外。”汉 张衡《西京赋》:“柏梁 既灾,越 巫陈方,建章 是经,用厌火祥。”2.南朝 宋 时以京城 建康(今 江苏省 南京市)北邸为 建章宫。《宋书·前废帝纪》:“﹝ 永光 元年秋八月﹞甲申,以北邸为 建章宫,南第为 长杨宫。”唐 李白《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诗:“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斜低 建章 闕,耿耿对 金陵。”3.泛指宫阙。唐 王昌龄《青楼曲》:“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 建章。”宋 苏轼《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诗:“澹月疎星遶 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 kuí zhāng ]1.指帝王的诗文书法等。2.仙人的手笔。3.泛指杰出的书法或文章。
[ jiào zhāng ]设斋祭天,并向天庭上表章奏告。
[ lǐ zhāng ]1.礼仪规章。2.礼乐文章。
[ kè zhāng zhuó jù ]修饰琢磨文章的细节。
[ lián zhāng ]1.接连上章。2.连名上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