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īn dù ]中医古诊法“五度”(或称“十度”)之一。即衡量、测度筋的阴阳虚实。
[ róu jīn cuì gǔ ]柔弱的筋骨。比喻文章疲软无力。
[ liǔ gǔ yán jīn ]唐·柳公权的书法骨力遒健,结构劲紧;颜真卿的书法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后因以之称其书法的字体和法度。
[ niú jīn ]1.元 曲中称农村有财势或好事的少年子弟。元 石德玉《秋胡戏妻》第一折:“王留他情性狠,伴哥他实是村,这牛表共牛觔,则见他恶噷噷轮着粗桑棍。”元 李寿卿《伍员吹箫》第三折:“沙三,伴哥,牛表,牛觔,你每一齐的都来。”2.牛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周礼·考工记·弓人》:“牛筋蕡灂。”《宋史·李椿传》:“会詔市牛筋,凡五千斤。椿 奏:‘一牛之筋纔四两,是欲屠二万牛也。’”《中国民间故事选·木且苦苦的故事》:“他们一声不响地割断了拴在 呷那郎吉 手上的牛筋。”3.比喻倔强固执。张天民《路考》:“老梁 在门口,回过头,声音颤抖,‘好你死牛筋!’”4.木名。花叶皆如楝而细小,多植庭园中供观赏。材可为弓弩干。又取汁渍米作乌饭,食之健。又名南烛。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瑶光寺》:“珍木香草,不可胜言。牛筋、狗骨之木,鸡头、鸭脚之草,亦悉备焉。”参阅 三国 吴 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山有杻》、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南烛》。
[ qí jīn xiǎo dié ]即今酱油碟之类。
[ shāng jīn dòng gǔ ]本指身受重伤。后比喻事物受到重大损害。
[ liǎn hóng jīn bào ]形容发急或发怒时面部红胀,青筋暴起的样子。
[ lù jīn ]鹿的筋腱。肴馔中珍品。亦用作中药。《金史·世宗纪上》:“大定 八年,詔罢 復州 岁贡鹿筋。”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鹿》:“鹿筋,苏恭 曰:‘主治劳损续絶。’尘沙眯目者,嚼烂挼入目中,则粘出。”
[ nǎo jīn ]1.指思考、记忆等能力:动~。他~好,多少年前的事还记得很清楚。2.指意识:旧~。老~。新~。~开通。
[ qīng jīn ]指皮肤下可以看见的静脉血管。
[ shāng nǎo jīn ]形容事情难办,费心思:这件事真让人~。
[ shé jīn ]蛇蜕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二·蛇蜕》。
[ shàn jīn ]1.见“訕筋”。2.亦作“訕觔”。因羞惭或恼怒而脸红筋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