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ān niǎo ]亦作“簪裊”。秦 汉 时爵位名。列为第三级。
[ zān pèi ]1.见“簪佩”。2.亦作“簪珮”。古代冠簪和系于衣带上饰物。3.借指仕宦。
[ zān cháng ]冠簪和章服。古代仕宦者所服,因以借指仕宦。
[ zān tì ]指出家为僧道。因道士簪发,和尚剃发,故称。《元典章·圣政一·重民籍》:“今后除色目人外,自愿出家,若本户丁力数多,差役不闕,及有昆仲养父母者,赴元籍官陈告,勘当是实申覆各路给据,方许簪剃。”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私自簪剃者勒令还俗,解发原籍当差。”《清会典事例·礼部·僧道》:“三十三年议准,各省督抚严飭地方官申明禁令,不许私行簪剃。”
[ zān tuó ]《汉书·赵充国传》:“安世 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 数十年。”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橐,契囊也。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后因“簪橐”指近臣的笔墨生涯。宋 孙觌《七星岩》诗:“十载污修门,簪橐侍帝垣。”
[ zān xīng yè yuè ]形容佩带光彩耀眼。唐 褚载《赠道士》诗:“簪星曳月下 蓬壺,曾見東皋種白榆。”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鱼玄机》:“時京師諸宫女郎,皆清俊濟楚,簪星曳月,惟以吟詠自遣,玄機 傑出,多見酬酢云。”
[ zān xuān ]冠簪和轩车。喻显贵。宋 范仲淹《酬滕子京同年》诗:“欲歌兰雪归真隐,敢向簪轩竞急流。”
[ zān yīng ]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遂借以指高官显宦。
[ zān yīng mén dì ]旧指显贵人家。《儿女英雄传》第一回:“這 安老爺 家,通共算起來,内外上下,也有二三十口人,雖然算不得簪纓門第,鐘鼎人家,却倒過得親親熱熱,安安静静。”欧阳予倩《馒头庵》第二场:“即便他恩情金石样,他家是簪缨门第也不相当。”
[ zān zān ]1.犹篸篸。参差不齐貌。2.威严;庄严。常用来形容骑马的姿势。
[ zān zi ]别住发髻的条状物,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
[ zān zǔ ]1.冠簪和冠带。唐 王维《留别丘为》诗:“亲劳簪组送,欲趁鶯花还。”2.借指官宦。《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四》:“伪宰相 郑珏 等一十一人,皆本朝簪组,儒苑品流。”宋 苏轼《寄刘孝叔》诗:“高踪已自杂渔钓,大隐何曾弃簪组。”明 李东阳《张侍御世用藏山水图歌》:“吾生早觉簪组累,十年邱壑成膏肓。”
[ zhū zān ]缀珠之簪。语出 秦 李斯《上书谏逐客》:“必出於 秦 然后可,则是 宛 珠之簪,傅璣之珥……不进於前。”汉 张衡《观舞赋》:“粉黛弛兮玉质粲,珠簪挻兮緇髮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