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áng hù ]1.缴纳田赋之民户。《明史·食货志二》:“里甲催徵,粮户上纳,粮长收解,州县监收。粮长不敢多收斛面,粮户不敢搀杂水穀糠粃。”2.方言。地主。《太平天囯歌谣》:“毛竹笋,黄又黄,农民领袖 李忠王。种田人见了他赛过亲娘,粮户见了他像见阎王。”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六:“伪满 压迫咱们十四年,粮户苦害我们几千年。”李劼人《天魔舞》第二章:“何况说起来,你还有家当,大小总算个粮户。”
[ liáng kuì ]亦作“粮餽”。粮食给养。《汉书·伍被传》:“男子疾耕不足於粮餽,女子纺绩不足於盖形。”颜师古 注:“餽亦馈字也。”《后汉书·坚鐔传》:“一年间道路隔塞,粮馈不至。鐔 食蔬菜,与士卒共劳苦。”唐 朱敬则《论刑狱表》:“粮馈已穷,智勇俱困。”
[ liáng liào ]唐宋 官员的廪禄给养。料,俸禄以外的另加物品。
[ liáng liào yuàn ]官署名。宋 初以武臣为都粮料使,后改以文臣主其事。有诸司粮料院及诸军粮料院之别,分掌官俸及军饷。南渡后,设有分差各处的粮料院。宋 高承《事物纪原·库务职局·粮料院》:“国初承旧制,有粮料院使。《会要》曰:太平兴国 五年正月,分粮料诸司、马、步军为三院。雍熙 四年四月,改用使臣勾当,端拱 二年改以京朝官主之。神宗 元丰 末併马、步军为诸军,与诸司为二院。”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本朝枢密本兵、礼二府,又有学士院、舍人院为两制,下则粮料、审计、进奏、官告、登闻、检鼓,是为六院。”
[ liáng mò ]粮草:成群结队的大车装着军火、~去支援前线。
[ liáng piào ]1.购买粮食和粮食制品的票证。叶圣陶《涿鹿的劈山大渠》:“勘察渠线的测量队在去年十二月间出发,郭全举 闻讯,带着粮票和盘费,自动地给测量队带路。”2.旧时政府征收钱粮的通知单。沙汀《丁跛公》:“但一眨眼,提前预征的粮票又下来了。”
[ liáng shí ]指粮食。以石计量,故称。明 沉榜《宛署杂记·圣谕》:“九月,説与百姓每,秋成后须要积蓄多餘粮石,以备荒歉。”《清会典事例·户部·积储》:“凡旗仓额储仓粮,每年出陈易新,将额储变色粮石,照时价减银平糶。”
[ liáng shi ]供食用的谷物、豆类和薯类的统称。
[ liáng tái ]清 代行军时沿途所设经理军粮的机构。《清会典事例·户部·厘税》:“又设立 江 北釐捐,归大营粮臺经理。”清 魏源《圣武记》卷六:“我军尚分七营,距 宛顶 粮臺二百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先是有两个人,都是县丞班子,向来都是办粮臺差事的。”
[ liáng tú ]粮道。涂,通“途”。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擒庞涓》:“吾攻 平陵,南有 宋,北有 卫,当涂有 市丘,是吾粮涂絶也。”
[ liáng xiǎng ]旧时指军队中发给官、兵的口粮和钱。
[ liáng xū ]经管钱粮的小吏。清 陆继辂《建阳知县陆费君墓志铭》:“﹝某生﹞逋课积年,粮胥虽屡受杖,相戒不以闻。”
[ liáng yīng ]亦作“粮甖”。盛粮的陶器。大肚小口,古代墓葬用为明器。
[ liáng yùn ]1.粮食的运送。《后汉书·来歙传》:“帝然之。於是大转粮运。”《南史·胡颖传》:“武帝 进军顿 西昌,以 颖 为 巴丘 令,镇 大皋,督粮运。”2.指运粮的道路。《晋书·文帝纪》:“泰山 太守 胡烈 以奇兵袭 都陆,焚其粮运。”《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四年》:“丁巳,秦王 世民 遣 王君廓 将轻骑千餘,抄其粮运,又破之,获其大将军 张青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