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ā yuán ]状如纱缎和元宝的纸制迷信用品。旧时送丧家备焚化用的礼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直捱到开吊那天,他还买了点香烛纱元,亲来吊奠。”
[ shā zhàng ]纱制帐幕。张设于殿堂,以隔内外。
[ shā zhào ]1.罩食物的器具,用竹木等制成架子,蒙上冷布或铁纱等,防止苍蝇落在食物上。2.煤气灯或挥发油灯口上的罩,用亚麻等纤维编成网状再在硝酸钍、硝酸锶溶液中浸制而成,遇热即发强光。
[ tiě shā ]用细铁丝纵横交错编成的网状物,多用来做纱窗。
[ ruǎn chì shā jīn ]古代官员戴的一种头巾。
[ tuán shā ]团扇的别称。古代团扇多以绢纱为之,故称。
[ wū shā ]1.指古代官员所戴的乌纱帽。唐 皮日休《夏景冲淡偶然作》诗:“祗隈蒲褥岸乌纱,味道澄怀景便斜。”宋 王禹偁《<李太白真赞>序》:“龙竹自携,乌纱不整;异貌无匹,华姿若生。”《平山冷燕》第一回:“喝声未絶,只见班部中闪出一官,乌纱象简,趋跪丹墀。”2.泛指官帽。清 洪楝园《后南柯·辞职》:“想当年司宪护高牙,误军事褫乌纱,如炉王法便追拿。”参见“乌纱帽”。3.借指官位。明 孙仁孺《东郭记·与之大夫》:“覷了这人情笑杀,可道当今底是识乌纱。”参见“乌纱帽”。4.黑纱织物。参见“乌纱髻”。
[ wū shā jīn ]即乌纱帽。又称唐巾。唐 李白《翫月金陵城西往石头访崔四侍御》诗:“草裹乌纱巾,倒被紫綺裘。”唐 司空图《修史亭》诗之三:“乌纱巾上是青天,检束酬知四十年。”参见“乌纱帽”。
[ wū shā mào ]简称乌纱。古代官员戴的帽子。有时用作官职的代称。
[ yáng shā ]1.旧时称用机器纺的棉纱。2.旧时称用细棉纱织成的一种平纹细布,质地轻薄,多用来做手绢、蚊帐和夏季服装等。
[ tóu shā ]妇女蒙在头上的纱巾。多用于防风或装饰。
[ xiá cǎi shā ]色泽红艳而质地轻薄的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