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én yī ]臣服而统一。宋 欧阳修《<释祕演诗集>序》:“然犹以谓国家臣一四海,休兵革,养息天下以无事者四十年。”
[ chén yī zhǔ èr ]古谚。谓臣一身可择主而仕。《左传·昭公十三年》:“谚曰:‘臣一主二’,吾岂无大国?”杜预 注:“言一臣必有二主,道不合,得去事他国。”
[ chén zǎi ]本指奴隶。后亦以称辅佐帝王的臣佐。
[ chén zhì ]1.语出《晏子春秋·谏上四》:“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此言君受制于臣。后因以“臣制”谓臣服节制。2.指臣子应该遵行的规章制度。
[ gū chén ]1.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南朝 梁 江淹《恨赋》:“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唐 柳宗元《入黄溪闻猿》诗:“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明 王世贞《鸣凤记·封赠忠臣》:“鯁骨孤臣,芳年俊英,塤箎连奏同声。”清 孔尚任《桃花扇·哭主》:“孤臣 左良玉,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清 丘逢甲《离台诗》之一:“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参见“孤臣孽子”。2.孤陋无知的臣子。《文选·张衡<东京赋>》:“由介 以 西戎 孤臣,而悝 穆公 於宫室。”薛综 注:“孤臣,孤陋之臣也。”《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四年》:“导(王导)忠素竭诚,辅大业,不宜听孤臣之言,惑疑似之説,放逐旧德,以佞伍贤。”
[ gū chén niè zǐ ]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无援的远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艰难困苦的人。
[ fān chén ]藩屏之臣;大臣。蕃,通“藩”。
[ jiāng chén ]负镇守一方重责的高级地方官吏。
[ jìn chén ]《诗·大雅·文王》:“王之藎臣,无念尔祖。”朱熹 集传:“藎,进也,言其忠爱之篤,进进无已也。”本谓王所进用之臣,后引申指忠诚之臣。唐 白居易《韩愈等二十九人亡母追赠国郡太夫人制》:“生此哲人,为我藎臣,率由兹训,教有所自,恩不可忘。”清 薛福成《强邻环伺谨陈愚计疏》:“盖既经藎臣硕辅,内外合谋,苦心经营者亦逾二十年,中国 之声威稍稍异於畴昔。”
[ jūn qián chén míng ]按照封建宗法制,臣下在君主面前,不论自称或他称,一律称名,而不得尊称,谓之“君前臣名”。《礼记·曲礼上》:“父前子名,君前臣名。”郑玄 注:“对至尊,无大小,皆相名。”《公羊传·庄公九年》:“何以不称公子?君前臣名也。”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至逆 贤,则凡遇先帝传召,众必接声,或数十人讙声齐跪,曰:‘叫老公哩!’盖於君前臣名之义何居?而乃恬不为异,可乎?”
[ jūn shèng chén xián ]君主圣明,臣子贤良。形容君臣契合,政治清明。
[ biān chén ]亦作“邉臣”。驻守边疆的大臣、官员。
[ fǔ chén ]称巡抚。明 唐顺之《送太平守江君序》:“天子议将用师,于是命庭臣推择诸臣中才望尤异者,使为 广东 西、云南 三省抚臣。”清 沉初《西清笔记·纪庶品》:“如今年督臣进荔枝,则抚臣进兰花,明岁互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