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ěn mǎng ]植物名。即钩吻。野葛。蔓生,藤色赤,节粗,叶圆有尖,花黄细。
[ xū mǎng ]丘墟和草莽。指衰败荒芜之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越王 大恐,曰:‘孤不幸,少失先人,内不自量,抵罪於 吴,军败身辱,栖于 会稽,国为虚莽。’”宋 王安石《信都公家白兔》诗:“去年惊堕 滁山 云,出入虚莽犹无羣。”
[ xīn mǎng ]指 王莽 或 王莽 建立的 新 朝。
[ sù mǎng ]1.经冬不死的草。2.特指墓前野草。3.借指死亡。4.卷施草。
[ tóng tuó cǎo mǎng ]形容国土沦陷后残破的景象。同“铜驼荆棘”。
[ xū mǎng ]废墟榛莽;荒野。汉 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军败身辱,逋逃出走,栖於 会稽,国为墟莽,身为鱼鳖。”宋 欧阳修《集古录目序》:“怪奇伟丽工妙可喜之物……湮沦磨灭,散弃於山崖墟莽之间,未尝收拾者,由世之好者少也。”明 宋濂《凝道记·采苓符》:“生民流亡,倀倀无所依,以墟莽为楼馆。”清 刘大櫆《金复堂先生八十寿序》:“又其时先世塋墓尽为势家所侵没,先生每独往荆榛墟莽之间,访求数十年不倦。”
[ tǎng mǎng ]1.旷远貌。2.暗昧不明貌。3.茫然自失貌。
[ tǎng mǎng ]亦作“曭漭”。晦暗朦胧貌。
[ yě mǎng ]野草。《淮南子·本经训》:“野莽白素,不得其时,上掩天光,下殄地财,此遁於火也。” 高诱 注:“莽,草也。”
[ zhēn mǎng ]也作榛莽。茂密丛生的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