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ún huā ]镶滚在裙上的花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姨太太穿的裙……还要满镶裙花,以掩那种杂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六回:“只见另有一个人,拿了许多裙门、裙花、挽袖之类,在那里议价。”
[ qún jī ]1.亦作“裠屐”。裙,下裳;屐,木底鞋。原指 六朝 贵游子弟的衣着。后泛指富家子弟的时髦装束。清 唐孙华《送同年范国雯出守延平》诗:“让齿肩随赖有君,少俊风流羡裠屐。”2.借指衣着时髦的富家子弟。清 赵翼《陪松崖漕使宴集九峰园并为湖舫之游作歌》:“綺寮砥室交掩映,最玲瓏处集裙屐。”林纾《西湖诗序》:“余观其富丽柔媚,若甚宜於裙屐罗綺之游观。”参见“裙屐少年”。
[ qún jī shào nián ]裙:下裳;屐:木鞋。裙屐是六朝贵族子弟的衣着。形容只知道讲究穿戴的年轻人。
[ qún jū ]1.裙子;裙幅。2.借指妇女。
[ qún kù ]一种裤筒肥大,穿在身上看上去像裙子的女裤。
[ qún lán ]1.裙子;裙幅。2.车上下垂的帷幕。3.鳖甲边缘的肉质部分。
[ qún mào ]六朝 时的一种帽子。因帽缘周围有下垂的薄纱细网,故名。
[ qún mén ]裙子前面的一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姨太太穿的裙,仍然用大红裙门,两旁打百襇的。”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十四章第七节:“苏州 妇女崇尚‘百裥裙’……曾见有三条百裥裙实物,前面裙门绣花加花边栏干,左右打细裥。”
[ qún rú ]1.裙子与短袄。2.借指妇女。
[ qún shān ]裙子和衣衫。亦泛指衣服。《梁书·任昉传》:“既至无衣,镇军将军 沉约 遣裙衫迎之。”《南史·刘歊传》:“以一千钱市成棺,单故裙衫,衣巾枕履。”柯岩《奇异的书简·船长》:“明媚的阳光,彩色的裙衫,童声稚气的欢笑,一下子使得 汉堡 港这支一百多年的古曲,焕发出青春的明丽,奏出了奇异而动人的旋律。”
[ qún yāo ]1.裙的上端紧束于腰部之处。2.比喻狭长的小路。
[ suō yī qún ]同“簑衣裙”。草编的下衣。
[ yù jīn qún ]古时用郁金染制的金黄色裙。亦泛指黄裙。唐 杜牧《送容州中丞赴镇》诗:“烧香翠羽帐,看舞鬱金裙。”宋 柳永《少年游》词之五:“淡黄衫子鬱金裙,长忆箇人人。”清 龚自珍《隔溪梅令·<羽陵春晚>画册》词:“鬱金裙褶晚来鬆,倦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