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éi cháng ]1.古代朝祭的服装。用整幅布制成,不加裁剪。2.泛指下裳,裙子。3.车旁的帷幔。4.犹帷墙。
[ xuān cháng ]1.犹车服。2.指官位爵禄。3.代称有高位的人。4.用为对人的敬称。
[ yī shang gé zi ]存放衣物的框格家具。
[ yī cháng gé zǐ ]即衣裳格子。《儿女英雄传》第七回:“靠西壁又是一張獨睡牀,靠東墻南首一架衣裳槅子,北首一桌兩杌,靠南墻一張春凳。”参见“衣裳格子”。
[ yī shang méng huì ]同“衣裳之會”。南朝 梁 江淹《萧让太傅相国齐公十郡九锡表》:“若乃衣裳盟會,九合一匡,猶慙德斯禮也。”
[ yuè shang ]亦作“越常”。亦作“越尝”。古南海国名。汉 王充《论衡·恢国》:“成王 之时,越常 献雉。”按,《汉书·贾捐之传》颜师古 注引此作“越尝”。汉 张衡《东京赋》:“北燮 丁令,南谐 越常。”《后汉书·南蛮传》:“交趾 之南,有 越裳国。周公 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 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唐 杜甫《诸将》诗之四:“越裳 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明 唐寅《白燕》诗:“越裳 雉尾 姬周 化,瀚海乌头 汉 使归。”
[ yuè cháng shì ]即 越裳。《韩诗外传》卷五:“比及三年,果有 越裳氏 重九译而献白雉于 周公。”清 魏源《圣武记》卷七:“老挝 即古 越裳氏,景 迈 二国即 八百息妇国,皆来贡象。”参见“越裳”。
[ yǔ cháng ]1.羽衣。道士所服。2.即《霓裳羽衣曲》。
[ zhuī jì huì cháng ]椎状的发髻,草制的衣裳。多为边远、未开化地区人的妆饰,因亦借指边远、未开化地区的人。唐 柳宗元《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惟 柳州 古为南夷,椎髻卉裳,攻劫鬭暴。虽 唐虞 之仁不能柔,秦 汉 之勇不能威。”亦省作“椎卉”。明 李东阳《送福建参政徐君序》:“海外接 倭 夷之国,椎卉之徒,潜度窃掠。”明 李东阳《新宁县石城记》:“惟郡之墟,中有夫夷,地险且巇,溪回峒旋,椎卉为邻,以世以年。”
[ yún cháng ]仙人的衣服。仙人以云为衣,故称。
[ zá cháng ]古代下士穿的前黑后黄的下衣。
[ zān cháng ]冠簪和章服。古代仕宦者所服,因以借指仕宦。
[ zuò jià yī shang ]指白白替别人操劳,自己却一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