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uān zhào ]1.宣读诏书;下达诏命。2.谓帝王召见。诏,召。3.指诏命。
[ yù zhào ]谓皇帝预先下令。《汉书·李陵传》:“久之,上悔 陵 无救,曰:‘陵 当发出塞,乃詔彊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詔之,得令老将生姦诈。’”颜师古 注:“孟康 曰:‘坐预詔彊弩都尉 路博德 迎 陵,博德 老将,出塞不至,令 陵 见没也。’”《资治通鉴·汉武帝天汉二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余谓此説非也。帝意既悔,追思前事,以为当 陵 发出塞之时,方可詔 博德 继其后以迎 陵 军,乃於 陵 未行之时预詔之,使 博德 羞为 陵 后距,得生姦诈上奏,而遂令 博德 别出 西河,使 陵 军无救也。”
[ zhào bǎn ]亦作“詔版”。犹诏书,诏令。
[ zhào bì ]谓帝王出行。唐 卢照邻《赠许右丞从驾万年宫》:“闻道上之回,詔蹕下 蓬莱。”
[ zhào cè ]皇帝的文告。《周书·王褒传》:“凡大詔册,皆令 褒 具草。”唐 元稹《梦游春七十韵》:“詔册冠贤良,諫垣陈好恶。”宋 文莹《湘山野录》卷上:“真宗 即位之次年,赐 李继迁 姓名,而復进封 西平王。时 宋湜、宋白、苏易简、张洎 在翰林,俾草詔册,皆不称旨。”
[ zhào cè ]1.即诏书。《汉书·淮阳宪王刘钦传》:“王幸受詔策,通经术,知诸侯名誉不当出竟。”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阴沟水》:“闕北有圭碑,题云:汉 故中常侍 长乐 太僕特进 费亭侯 曹君 之碑。延熹 三年立。碑阴又刊詔策。”宋 刘攽《贺参政某侍郎启》:“伏审光膺詔策,进贰臺司,伏惟庆慰。”章炳麟《文学总略》:“然《七略》高祖、孝文 詔策,悉在诸子儒家,《奏事》二十卷隶《春秋》,此则总集有六艺诸子之流矣。”2.文体的一种。晋 葛洪《抱朴子·钧世》:“且夫《尚书》者,政事之集也,然未若近代之优文、詔策、军书、奏议之清富赡丽也。”《南齐书·文学传·丘灵鞠》:“时方禪让,太祖 使 灵鞠 掌詔策。”3.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制度,即由皇帝亲自在殿廷主持考试,以录取人才。唐 韩愈《唐故秘书少监独孤府君墓志铭》:“元和 元年,对詔策,拜右拾遗。”马其昶 校注:“元和 元年四月,应材识兼茂、明於体用科,中第四第,为右拾遗。”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十:“三年而奉詔策,固南宫进士之所同;一举而首儒科,乃东阁郎君之未有。”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上》。
[ zhào chì ]1.亦作“詔勅”。皇帝下令。《后汉书·冯勤传》:“勤 母年八十,每会见,詔勑勿拜,令御者扶上殿。”2.诏书。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诏策》:“安 和 政弛,礼阁鲜才,每为詔敕,假手外请。”宋 苏洵《上韩昭文论山陵书》:“如曰詔敕已行,制度已定,虽知不便而不可復改,则此又过矣。”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预备立宪·关于筹备立宪的谕旨与奏折》:“窃臣等伏读连日詔敕,武昌 不守,大军南下,惊心动魄。”
[ zhào chú ]诏命拜官授职。《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王粲 ﹞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黄门侍郎,以 西京 扰乱,皆不就。”宋 刘攽《贺知府某侍读启》:“向者叨被詔除,出分郡组,治任戒道,怀謁诣辞。”清 吴伟业《送何省斋》诗:“读书入中祕,父子被詔除。”
[ zhào ēn ]天子赐予的恩惠。《汉书·冯野王传》:“夫三最予告,令也;病满三月赐告,詔恩也。令告则得,詔恩则不得,失轻重之差。” 宋 曾巩 《待制王尧臣知单州制》:“虽付之刺督,考验甚明,而既更詔恩,法当贷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