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à dùn ]亦作“蹋顿”。谓歌舞时以足击地打节拍。
[ tà fú ]1.亦作“蹋伏”。亦作“蹹伏”。搜索敌人的伏兵。《左传·宣公十二年》“前茅虑无”晋 杜预 注:“如今军行,前有斥候蹋伏。”孔颖达 疏:“前有斥候蹋伏者,令人远在军前斥度候望,虑有伏兵,使蹋行之。”蹋,一本作“蹹”。《南齐书·曹虎传》:“虎 令辅国将军 朱公恩 领骑百匹及前行踏伏,值贼游军,因合战破之。”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喜兆》:“淮西 用兵时,刘沔 为小将,军头颇易之,每捉生踏伏,沔 必在数,前后重创,将死数四。”《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六年》:“夏四月,桓天生 復引 魏 兵据 隔城,詔游击将军 下邳 曹虎 督诸军讨之。辅国将军 朱公恩 将兵蹹伏。”2.倚伏。《西游记》第十回:“君臣两个对弈此棋,正下到午时三刻,一盘残局未终,魏徵 忽然踏伏在案边,鼾鼾盹睡。”《西游记》第三五回:“独自个坐在洞中,蹋伏在那石案之上,将宝剑斜倚案边,把扇子插於肩后,昏昏默睡着了。”
[ tà gāng bù dòu ]见“踏罡步斗”。
[ tà gāng bù dòu ]道教法师祈天或作法的步伐。表示脚踏在天宫罡星斗宿之上。
[ tà gāng lǐ dòu ]亦作“踏罡步斗”。《西湖二集·天台匠误招乐趣》:“终日焚香击磐,踏罡礼斗,没有滋味。”
[ tà gāo qiāo ]亦作“踏高蹻”。踩高跷。明 徐渭《为杭人题画》诗之二:“一处飞槌一踏橇,锣声鼓韵走儿曹。”自注:“右打流星槌及踏高橇者。”清 顾禄《清嘉录·新年》:“置丈许木於足下,可以超乘,谓之踏高蹻。”参见“踏蹺”。
[ tà gē ]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现在苗、瑶等民族还有这种歌舞。
[ tà gē cí ]唐 代乐曲名。相传为 唐 张说 所制。又称《缭踏歌》。
[ tà gǒu wěi ]方言。谓跟在他人后面沾便宜。多用于男女私情。
[ tà gǔ ]亦作“蹋鼓”。古时歌舞,著革履踏行鼓上,谓之踏鼓。
[ tà gù xí cháng ]指因袭守旧,安于现状。
[ tà gǔn mù ]亦称“踏混木”。古代百戏杂技之一。表演者踩踏圆木,使其滚动,并在上面表演各种动作。
[ tà hǔ chē ]亦作“蹋虎车”。亦作“蹋猪车”。亦作“蹋兽车”。指皇帝的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