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ū zhú jiàn ]以导弹、鱼雷、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中型水面战斗舰艇。主要用以攻击敌水面舰船和潜艇,为己方舰艇编队防空、反潜、护航、侦察、巡逻、警戒以及支援登陆和抗登陆作战等。
[ rì zhú ]1.匈奴 王号。后亦以泛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首领。《汉书·匈奴传上》:“﹝左贤王﹞病死,其子 先贤掸 不得代,更以为日逐王。日逐王者贱於左贤王。”《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今圣德隆盛,威灵外覆,日逐举国而归德,单于称臣而朝贺。”吕向 注:“日逐、单于,皆 匈奴 名。”明 张居正《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丹书锡誓,既崇日逐之封;赤芾疏荣,仍懋秩訾之赏。”2.每天。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销恨花》:“帝与 贵妃 日逐宴於树下。”元 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你如今多大年纪?日逐柴米,是那个供给你?”《儒林外史》第一回:“﹝ 王冕 ﹞就买几本旧书,日逐把牛拴了,坐在柳阴树下看。”
[ pò zhú ]1.犹驱逐。《左传·襄公十四年》:“昔 秦 人迫逐乃祖 吾离 于 瓜州,乃祖 吾离 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三国志·吴志·孙策传》:“时 吴景 尚在 丹杨,策 从兄 賁 又为 丹杨 都尉,繇 至,皆迫逐之。”宋 苏轼《答程全父推官书》之一:“初至,僦官屋数椽,近復遭迫逐,不免买地结茅,仅免露处。”清 谭嗣同《仁学》二一:“中国 之民,至鬻其身以为奴隶,驱使若牛羊,繫役类重囚,然尚为 美国、南洋 所迫逐而不遑得食。”2.指追逐,追赶。《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三年》:“敌人迫逐,未有寧息之期。”
[ qì běn zhú mò ]弃:舍弃;逐:追求。古指丢弃农桑从事工商等其他事业。现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 qiān chén zhú kè ]指遭贬官放逐的人。
[ rú yíng zhú chòu ]象苍蝇跟着有臭味的东西飞。比喻人奉承依附有权势的人或一心追求钱财、女色等。
[ shě běn zhú mò ]又说弃本逐末。放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形容轻重倒置。《汉书·食货志下》:“铸钱采铜…弃本逐末。”
[ shī zhú ]匈奴 官名尸逐骨都侯的省称。
[ suí bō zhú chén ]犹言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 suí bō zhú làng ]1.颠沛的样子。2.谓同行同止。3.随着波浪飘荡。4.犹言随波逐流,随大流。
[ suí bō zhú liú ]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目地随着别人行动。宋孙奕《履斋示儿编·乡原》:“随波逐流,佞伪驰聘,苟合求媚于世。”
[ tà zhú ]1.寻访;觅求。明 高明《琵琶记·伯喈思家》:“[生]你与我出街坊上寻个便当人,待我寄一封书家去则个。[末]男女专当小心踏逐。”《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湖北、京西 置制使 吴拱,言西北来归之人甚众,望权令踏逐寺观安泊,分给官田,贷之牛种,权免租税,从之。”2.宋 元 时选拔官员的一种名目。由大臣访问人材,荐请朝廷辟召。宋 苏轼《与鲜于子骏》之三:“故人 刘格,字 道纯 ……公若可以踏逐辟召,幸先之。”《宋史·选举志六》:“且选才荐能而谓之踏逐,非雅名也。况委人以权而不容举其所知,岂为通术?”《元史·选举志四》:“太史院令史,部议:如省部发去人员,从七品内迁除,自行踏逐者,降等叙用。”
[ tān shēng zhú sè ]贪爱歌舞,追求女色。形容生活放荡。
[ xǐ zhú yán kāi ]逐:追随;颜:脸面,面容。形容十分喜悦,满脸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