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èng shì qún hǔ ]五代 时 郑昌 八子的合称。
[ zhèng shì yā huán ]同“郑玄家婢”。清 李渔《风筝误·题鹞》:“又不要他文章应举诗刻板,只求他免貽笑与那 郑氏 丫环。”
[ zhèng shì ]《汉书·郑崇传》:“上责 崇 曰:‘君门如市人,何以欲禁切主上?’”颜师古 注:“言请求者多,交通宾客。”后即以“郑市”谓踵门者众,门庭若市。唐 黄滔《卢员外浔启》:“伏以员外断籯积学,计斗负才,龟镜词林,梯航陆海,是故门駢 郑 市,俗垫 郭 巾。”
[ zhèng shǔ ]《后汉书·应劭传》:“昔 郑 人以乾鼠为璞,鬻之於 周。”李贤 注引《尹文子》:“郑 人谓玉未琢者为璞,周 人谓鼠未腊者为璞。
[ zhèng sī nóng ]指 汉 经学家 郑众。因其曾官大司农,故称。后亦用以称誉博学的人。
[ zhèng wáng ]经学家 郑玄 与 王肃 的并称。
[ zhèng wèi ]1.春秋战国时郑国与卫国的并称。2.指郑卫二国的音乐。3.指《诗经》中郑国、卫国的民间歌诗。4.古称郑卫之俗轻靡淫逸,因以借指风俗浮华淫靡的地方。
[ zhèng wèi zhī yīn ]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 zhèng wǔ ]1.唐郑綮。因排行第五,故称。2.指郑五歇后体。
[ zhèng wǔ xiē hòu ]指郑五歇后体。
[ zhèng wǔ xiē hòu tǐ ]唐 郑綮 的一种诗体。
[ zhèng wǔ ]亦作“郑儛”。春秋 战国 时 郑国 的舞蹈。
[ zhèng xiá tú ]《宋史·郑侠传》载,郑侠 任监 安上门 职务时,以所见居民流离困苦之状,令画工绘成流民图上奏,宋神宗 看了以后,一夜睡不着觉,第二天下了责躬诏,罢去方田、保甲、青苗诸法。后以“郑侠图”代称流民图。
[ zhèng xiāng ]同“郑公乡”。用以美称人的乡里。
[ zhèng xiào rén ]《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於 郑 子产,子产 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 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赵岐 注:“校人,主池沼小吏也。”后以“郑校人”喻指对贤者进行欺骗的人。
[ zhèng xuán jiā bì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郑玄 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説,玄 怒,使人曳著泥中。须臾,復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后以“郑玄家婢”指知书的婢仆。
[ zhèng xué ]1.指经学中的 东汉 郑玄 学派。《隋书·经籍志一》:“梁、陈,郑玄、王弼 二注,列於国学,齐 代,唯传 郑 义,至 隋,王 注盛行,郑 学浸微。”清 陈澧《东塾读书记·郑学》:“郑君 尽注三《礼》,发挥旁通,遂使三《礼》之书合为一家之学,故直断之曰:‘《礼》是 郑 学’。”清 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中衰时代》:“汉 时经有数家,家有数説,学者莫知所从;郑君 兼通今古文,沟合为一;於是经生皆从 郑氏,不必更求各家。郑 学之盛在此,汉 学之衰亦在此。”2.泛指经学。清 赵翼《王西庄光禄挽诗》“遍收 汉 末遗文碎(粹),不鬭《虞初》小説工”自注:“公最精 郑 学。”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十节:“郑玄 杂糅今古文的古文经学号称 郑 学,失败了的今文经学派转而拥护 郑 学,再加上 郑玄 寿高(公元127-200年)门徒多,著述富(一百馀万字),郑 学成为当时‘天下所宗’的儒学。魏 晋 以后的经学主要就是 郑 学。”
[ zhèng yì ]指 东汉 经学家 郑玄 受 马融 之学,为《易经》、《尚书》等所作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