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ì shū yuàn ]清 代内三院之一。掌撰写与外国往来书札,摘录各衙门疏状,传布帝王命令及草拟祭文等。
[ jì yuàn ]宋 代三司使的地位,与中书省的参知政事和枢密院的枢密使相等,因称三司为“计省”或“计院”。宋 楼钥《国子司业王公行状》:“隆兴 改元,中进士第。明年,赴计院。”
[ jìn yuàn ]1.宫中庭院。2.指宫廷官署。
[ jìng yuàn ]寺院。唐 姚合《寄灵一律师》诗:“焚书钞律千餘纸,浄院焚香独受持。”明 唐顺之《庚子岁海印寺再举同年会纪事》诗之二:“浄院早凉生,佳宾四座倾。”
[ lǐ bīn yuàn ]唐 代所设接待宾客的官署。《旧唐书·宪宗纪下》:“﹝ 元和 九年﹞置礼宾院於 长兴里 之北。”
[ lǐ yuàn ]官署名。唐 代太常寺之别称。清 梁章鉅《称谓录·太常寺》:“《天中记》:‘太常,唐 曰司礼寺,又曰礼院。’案《宋史·职官志》宋 初别置太常礼院,虽隶本寺,其实专达,有判院同知院四人,寺与礼院事不相兼。康定 元年置判寺同判,寺始并兼礼院事。元丰 正名,始专其职。”
[ jū yuàn ]古代球场。四周以墙围成院,故称。
[ lì zhèng shū yuàn ]见“丽正脩书院”。
[ liù yuàn ]1.唐山南道之精兵。2.宋官署名,登闻检院、登闻鼓院、官告院、都进奏院、诸军司粮料院、审计院之合称。3.院,指行院,歌妓集聚之地。4.犹六宫。
[ nán jīng lín shí cān yì yuàn ]1912年1月各省都督选派代表在南京组成。为临时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执行议会职权。2月批准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制定并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久迁往北京。次年4月解散。
[ nán jīng shū yuàn ]原址在 江苏省 江阴县 城内。清 光绪 九年 江苏 学政 黄体芳 创立。以经史词章教授学生。王先谦 曾讲学于此,辑成《皇清经解续编》一四三○卷,又刊《南菁丛书》及《南菁札记》。废科举后,改为 南菁 学校。
[ mì yuàn ]宋 代枢密院的省称。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一:“盖国初武臣皆百战猛士,至密院多有所是非干请,故为之防微。”《宋史·职官志二》:“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七年》:“四川 都转运司,盖总四路财计以赡军颁﹝须﹞也,俾乘间上书,併归宣司,则是制军、制食通而为一,虽密院、户部不得如此,祖宗维持诸路之计,於此扫地。”
[ nèi sān yuàn ]清 官署名。清 天聪 十年,置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各设大学士一人。内国史院掌记注诏令,编辑实录、史书,撰拟郊祀祝文、诰命册文等事。内秘书院掌外交文书及敕谕祭文。内弘文院掌注释历代行事善恶,进讲。合称“内三院”。康熙 九年改为内阁。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二·五学士》:“国朝官制,设内三院:曰国史,曰秘书,曰弘文,院各有学士一员。既设翰林院,以内三院为内阁,则止设阁学二员,而别以一人掌翰林院事,俱兼礼侍。”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二九章:“洪承畴 虽然此时尚无官职,却被指定同内三院大学士坐在一起。”参阅《清通典·职官一》。
[ qī jí yuàn ]亦称“期集所”。新科进士聚会的地方。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谢恩》:“饮酒数巡,便起赴期集院。”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期集》:“谢恩后,方诣期集院。”宋 文天祥《纪年录》:“寳祐 四年……时 革斋先生 卧病客邸,予自期集所请朝假,侍汤药。”
[ piān yuàn ]边侧的院子。对正院而言。
[ qǔ yuàn ]1.曲院:妓院。2.麴院:1.酒坊,制曲的场所。3.杭州西湖十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