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ó zǎi ]驮负运载。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二本第七出:“怎得一匹长行马,不拣几钱,罄其衣鉢,买来驼载。”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王兰泉先生》:“需车辆、马、骡约以万计,而银钱、火药、鎗炮、军装驼载者,又以万计。”
[ tuó zhī ]指骆驼背部驼峰内的脂肪。又称峰子油,可入药。
[ tuó tuó zhī jì ]指高明的栽培技艺。
[ tóng tuó ]1.亦作“铜駞”。铜铸的骆驼。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晋 陆翙《邺中记》:“二铜駞如马形,长一丈,高一丈,足如牛,尾长三尺,脊如马鞍,在 中阳门 外,夹道相向。”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物异》:“汉元帝 竟陵 元年,长陵 铜驼生毛,毛端开花。”元 萨都剌《梅仙山行》:“咸阳 秋色压宫树,金人夜泣铜驼悲。”清 唐孙华《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题长句六句之一》诗:“铜驼堙没宫门草,金狄摩挲海上尘。”2.即 铜驼街。南朝 陈 徐陵《洛阳道》诗之一:“东门向 金马,南陌接 铜驼。”金 元好问《送张君美往南中》诗:“阳平 城边握君手,不似 铜駞 洛阳 陌。”清 顾炎武《洛阳》诗:“金谷 荒烟合,铜駞 蔓草縈。”参见“铜驼街”。3.借指京城,宫廷。明 许潮《龙山宴》:“洛阳 禾黍西风乱,铜驼王气朝云散。”清 秋瑾《日人石井君索和》诗:“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
[ tóng tuó cǎo mǎng ]形容国土沦陷后残破的景象。同“铜驼荆棘”。
[ tóng tuó jiē ]地名。在今 河南省 洛阳市 故 洛阳城 中。以道旁曾有 汉 铸铜驼两枚相对而得名。为古代著名的繁华区域。《太平御览》卷一五八引 晋 陆机《洛阳记》:“洛阳 有 铜驼街,汉 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相对。俗语曰:‘金马门 外集众贤,铜驼陌 上集少年。’”
[ tóng tuó jīng jí ]铜驼:铜制的骆驼,古代置于宫门外。形容国土沦陷后残破的景象。
[ tóng tuó mò ]1.即 铜驼街。唐 刘禹锡《杨柳枝》诗:“金谷园 中鶯乱飞,铜驼陌 上好风吹。”2.常借指繁华、游乐之区。元 无名氏《货郎旦》第四折:“四季里常开不断花,铜驼陌 纷纷鬭奢华。”清 姚鼐《赠郭昆甫助教》诗:“五年见子 铜驼陌,澹沲东风吹鬢丝。”参见“铜驼街”。
[ tóng tuó shì ]借指 洛阳。唐 李端《妾薄命》诗之二:“玉垒城边争走马,铜驼市里共乘舟。”参见“铜驼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