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  包含髻的组词
汉字 组词 成语 歇后语 英文缩写
[ yōng zhuāng jì ]偏垂一边的蓬松发髻。
[ xié zǐ jì ]晋 时流行的妇女发髻名。
[ xié zǐ jì ]晋 代妇女以花缯束发名缬子髻。
[ yā jì ]古代妇女的发髻。宋 李行中《赋佳人齅梅图》诗:“蚕眉鸦髻缕金衣,折得梅花第几枝。”明 汤式《柳营曲·春思》套曲:“鸦髻鬆,凤釵横,碧窗梦回春昼永。”清 褚人穫《坚瓠四集·鸦卜》:“《潜居録》:又元旦梳头,先以櫛理其毛羽。祝曰:‘愿我妇女,黰髮髟髟,惟百斯年,似其羽毛。’故 楚 人谓女髻为鸦髻。”
[ yún jì ]1.高耸的发髻。2.借指美女。3.喻盘旋的山路。
[ chuí jì ]1.亦作“椎结”。一撮之髻,其形如椎。《史记·货殖列传》:“程郑,山东 迁虏也,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富埒 卓氏,俱居 临邛。”《汉书·李陵传》:“两人皆胡服椎结。”颜师古 注:“结读曰髻,一撮之髻,其形如椎。”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或断髮,或椎髻,露形无服,涂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郭沫若《女神·湘累》:“老翁一人,银发椎髻,白须髯,袒上身。”借指椎髻之人或其所居之区。唐 李咸用《和吴处士题村叟壁》:“椎髻担餔餉,庞眉识稔年。”宋 梅尧臣《送广西提刑潘比部》诗:“桂林 地险通椎髻,阳朔 峯奇削剑鋩。”清 夏燮《中西纪事·五口衅端》:“窃惧东南异日之忧,不在长毛,而在椎髻也。”2.汉 梁鸿 妻 孟光“椎髻,著布衣”,愿与“梁鸿”俱隐。后遂以“椎髻”形容为妻贤良,衣饰简朴,与夫共志。明 吴从先《金小品传》:“澹泊以明得意,即椎髻而前,守约以示无求。”清 唐孙华《遣家人迎内入都》诗:“啼妆应损当年面,椎髻须留见在身。”王闿运《蔡夫人墓志铭》:“姜生 游学,妇织姑炊,割彼私孌,坐驶芳时,椎髻偕隐。”参见“椎布”。
[ zhuī jì huì cháng ]椎状的发髻,草制的衣裳。多为边远、未开化地区人的妆饰,因亦借指边远、未开化地区的人。唐 柳宗元《柳州文宣王新修庙碑》:“惟 柳州 古为南夷,椎髻卉裳,攻劫鬭暴。虽 唐虞 之仁不能柔,秦 汉 之勇不能威。”亦省作“椎卉”。明 李东阳《送福建参政徐君序》:“海外接 倭 夷之国,椎卉之徒,潜度窃掠。”明 李东阳《新宁县石城记》:“惟郡之墟,中有夫夷,地险且巇,溪回峒旋,椎卉为邻,以世以年。”
[ zhuī jì jī zuò ]亦作“椎结箕踞”。髻如椎,坐如箕。古代 南越 一带人的风俗。
[ zhuī jì niǎo yǔ ]结如椎之髻,说似鸟鸣之语。古代指南方人的妆饰和语言。
[ zhuī jì zhuā shǒu ]古代边远少数民族的一种发式。借指边远少数民族。
[ zhuī jì zuǒ yán ]亦作“椎结左语”。挽髻如椎,说外族话。
[ zhuì jì ]坠马髻的省称。
[ zhuì mǎ jì ]即堕马髻。
[ zhuā ji ]同“髽髻”。
[ zhuā ji ]梳在头顶两旁的髻:~夫妻(结发夫妻)。也作抓髻。
[ zhā jì ]女子发式的一种。将头发盘至额角两边,打成髻,似“丫”形。旧时丫环、婢女多用此发式。
[ zhū jì ]饰以珠络的发髻。
[ zǒng jì ]总角。指幼年。唐 李暇《怨诗》之一:“罗敷 初总髻,蕙芳 正娇小。”宋 叶适《赵孺人墓志铭》:“方总髻已出,远京师且千里。其室处,市僦而僧假;其衣食,斗储而尺聚。”参见“总角”。
[ zǒng jì jiāo ]童年结交的朋友。宋 袁褧《枫窗小牍》卷上:“吕夷简 有总髻交 王至清,以屡试不第,隐遯山壑。”参见“总角”、“总角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