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ā lù jiāng ]中朝两国界河。发源于长白山,向西南流,在辽宁省丹东市附近注入黄海。长790千米。水量和水能资源丰富,十三道沟以下可通航,每年有4个月的结冰期。绿(lù)。
[ yā lù ]1.亦作“鸭渌”。指鸭绿江。2.喻水色如鸭头浓绿。
[ yā lù shuǐ ]亦作“鸭淥水”。即 鸭绿江。
[ yā máo ]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良牧草。茎直立,叶子扁平,花小,绿色或略带紫色,种子黄褐色。
[ yā mǔ ]1.指 清 康熙 年间 台湾 农民起义领袖 朱一贵。朱 原为 福建 长泰 人。明 亡后迁居 台湾。以养鸭为业。因知府 王珍 贪污残暴,康熙 六十年(公元1721年)夏率众起义,曾占领全 台。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其人悚然具服,曰:‘实与某氏有积讐,拟手刃其一门,使无遗种,而跳身以从 鸭母。’”原注:“康熙 末,臺湾 逆寇 朱一贵 结党煽乱。一贵 以养鸭为业。闽 人皆呼为 鸭母 云。”2.指鸭母船。参见“鸭母船”。
[ yā pì gǔ ]发型的一种。其脑后部分状如鸭尾,故称。
[ yā róng ]加工过的鸭(rǒng)毛,有很强的保温能力:~被。
[ yā shé ]1.鸭的舌头。可作菜肴。2.指鸭舌帽前部突出的月牙形帽檐。3.指鸭舌草。
[ yā shé cǎo ]地肤的别称。一年生草本植物。生水田,高尺许,叶心脏形或卵形,似鸭舌。夏秋开花,色浓青,可供观赏。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地肤》。
[ yā shé mào ]帽顶的前部和月牙形帽檐扣在一起略呈鸭嘴状的帽子。
[ yā shǐ chòu ]方言。丢脸;不光彩。《歇浦潮》第五二回:“我吗?可早已如数还了木器店咧!不像你这般鸭屎臭。”《收穫》1964年第2期:“布厂的人都在说:靠这种‘鸭屎臭’的办法评上先进,情愿还是戴落后帽子。”
[ yā shì mào ]即鸭舌帽。 郭小川 《雪兆丰年》诗:“披上大衣,戴上鸭式帽。”参见“ 鸭舌帽 ”。
[ yā táo ]《汉武帝内传》:“﹝ 侍女 ﹞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 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輒收其核。王母 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后因以“鸭桃”指仙桃。唐 王绩《游仙》诗之四:“鸭桃闻已种,龙竹未经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