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hì shū yóu ]本作“致书邮”。传递信件、文书的驿使。语本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 作 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 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 不能作致书邮。’”唐 杜甫《晚秋长沙蔡五御史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澧州觐省》诗:“甘从投辖饮,肯作置书邮。”唐 陆龟蒙《送友人之湖上》诗:“欲寄一函聊问讯,洪乔 寧作置书邮?”
[ shǔ shū ]著作;纂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 名 谊,雒阳 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於郡中。”《汉书·叙传下》:“下帷覃思,论道属书。”明 张敬修《文忠公行实》:“十岁通六经大义,以能属书摛辞闻郡中。”
[ zhàng xiàn wén shū ]旧时官府要下属限期完成某事、逾期则予以杖罚的公文。
[ zhǐ shū ]用指尖代笔写字。为书法艺术的一种。
[ zhū shū ]1.用朱墨书写的文字。《史记·赵世家》:“襄子 齐三日,亲自剖竹,有朱书曰:‘赵毋卹,余 霍泰山 山阳侯 天使也。’”《旧五代史·唐书·武皇纪下》:“戊子,天子赐 武皇 内弟子四人,又降朱书御札,赐 魏国夫人 陈氏。”清 龚自珍《宋先生述》:“瘁志纂述,大书如棋子,小书如蚊脚,墨书或浓或淡,朱书如桃华,日罄五十七纸。”2.犹朱批谕旨。清 方苞《两朝圣恩恭纪》:“圣祖仁皇帝 硃书:‘戴名世 案内 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英杰归真》:“今吾真圣主天王于天酉年转天时,蒙天父暗置一硃书在燕寝门眉罅中,批云‘天王大道君王全’七字,是君王父寻着的,邻县邻乡是人皆知。”参见“硃批諭旨”。
[ zhú shū ]古代无纸,在竹简上记事书写。后人称编缀成册的竹简为竹书。《晋书·束晳传》:“太康 二年,汲郡 人 不準 盗发 魏襄王 墓,或言 安釐王 冢,得竹书数十车。”唐 杜甫《秋野》诗之三:“掉头纱帽侧,曝背竹书光。”清 黄景仁《貂裘换酒·题万黍维持筹读律图》词:“更问竹书三尺底,夜深时、多少钱神哭?”田北湖《论文章源流》:“盖草昧大闢,竹书方备,纳言委巷,受职史官:芻説鄙谈,以简朴为美。”
[ zhuān shū ]1.就某一专题而编写的书;专著。2.指某一部书:~词典。~研究。
[ zǐ shū ]1.道经。《汉武帝内传》:“地真素诀,长生紫书。”唐 卢照邻《羁卧山中》诗:“紫书常日閲,丹药几年成。”《云笈七籤》卷五一:“有青鸟来翔,口衔紫书,集於玉轩。”2.帝王的诏书。唐 钱起《和万年成少府寓直》:“明朝紫书下,应问 长卿 才。”唐 刘禹锡《为杜司徒谢赐追赠表》:“紫书忽降於重霄,密印荣加於厚夜。”
[ zǐ yáng shū fǎ ]南宋 朱熹 与其门人据 司马光《资治通鉴》、《举要历》和 胡安国《举要补遗》等书,撰《通鉴纲目》一书。意在用《春秋》笔法“辨名分,正纲常”。《资治通鉴》对 三国 史事,据 曹魏 纪年,朱熹 改据 蜀汉 纪年,以宣扬正统观念。朱熹 别名 紫阳,故称其笔法为“紫阳书法”。书法,指史笔。《三国演义》第八五回:“堪嘆 黄权 惜一死,紫阳 书法不轻饶。”
[ zǐ yáng shū yuàn ]紫阳,山名,在 安徽省 歙县 城南。
[ zǐ zhī shū ]指道书。唐 孟郊《同李益崔放送王炼师还楼观兼为群公先营山居》诗:“十年白云士,一卷紫芝书。”
[ zuò yōng shū chéng ]比喻藏书丰富。同“坐拥百城”。
[ záo yíng nà shū ]指藏守书籍以传久远。
[ záo zhù qǔ shū ]指秉承先人的遗训。
[ zhá shū ]1.牒,公文。2.指写在简牒之上。3.简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