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áo huā zhōu ]旧俗寒食节的食品。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呈桃花色,称“桃花粥”。
[ táo huā zhuāng ]1.见“桃花粧”。2.亦作“桃花妆”。古代女子盛妆之一。用胭脂淡抹两颊。
[ tuán huā ]四周呈放射状或旋转式的圆形装饰纹样。古代铜器、陶瓷器、织绣品以及现代某些丝绸织品上常有此种花饰。宋 范成大《霜天晓角》词:“少年豪纵,袍锦团花凤。”《儒林外史》第一回:“为头一人,头戴武巾,身穿团花战袍。”
[ xiāng huā gòng yǎng ]供养:奉养。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后比喻虔诚的敬礼。
[ wú huā guǒ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大,卵形,掌状分裂。花淡红色,生在花托内,外面不易看见,所以叫无花果。果实由肉质的花托形成,扁球形或卵形,味甜,可以吃,也可入药。这种植物的果实。
[ wú kě nài hé huā luò qù ]宋晏殊《浣溪沙》中的词句。形容美好的春光即将过去,感到无可奈何。后也泛指对事物没有办法的惆怅心情。
[ xiāo lí huā ]明 清 时 苏 杭 地区的隐语,小的意思。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有曰 四平 市语者,以一为忆多娇……小为消黎花,大为朵朵云,老为落梅风。”亦作“消梨花”。清 翟灏《通俗编·草木》:“杭州 有所谓 四平 语者,以小为消梨花。按:今 苏 杭 人犹以之嫚人小妻,据《志餘》则但以消、小音转为諢,别无义意。”
[ wǔ sè huā zǐ ]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饰。
[ xiǎo huā liǎn ]戏曲角色行当中的丑。
[ xiè cì huā ]群臣叩谢皇帝赐花。宋 代大宴及御筵时的一种礼节。其所赐花,并须戴归私第,不得更令仆从持戴,违者纠举。《宋史·礼志十六》:“天禧 四年,直集贤院 祖士衡 言:‘大宴将更衣,羣臣下殿,然后更衣,更衣后再坐,则羣臣班于殿庭,候上升坐,起居谢赐花,再拜升殿。’”亦省作“谢花”。宋 程大昌《演繁露续集·谢花在殿上殿下》:“既御座,羣臣谢花拜于坐次。”
[ xū huā ]1.眼晕而看到的虚影。宋 王禹偁《扬州寒食赠屯田张员外成均吴博士同年殿省柳丞》诗:“衰病力不支,懒慢性已成。虚花满双目,素髮添几茎。”明 袁宗道《说书类·读论语》:“直使得人七颠八倒,弥高弥坚,在前在后,眼见虚花。”2.虚幻不实。《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杜亮 道:‘那爵位乃虚花之事,金银是臭污之物。有甚希罕?’”3.白白地耗费。《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即如这三千两金,成全了你的一片孝心、老人家半世清名,这就不叫作虚花枉费。”
[ yān huā ]亦作“臙花”。谓浓妆艳抹的女子。旧时特指妓女。
[ yān zhī huā ]亦作“臙脂花”。即紫茉莉。夏季开花,花有紫、红、白、黄等色,供观赏。胚乳粉质,可作化妆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