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īng jiāo ]兵器相接。谓交战。《左传·成公九年》:“兵交,使在其间可也。”《宋史·外国传二·夏国下》:“篤信机鬼,尚诅祝,每出兵则先卜。卜有四……四,以矢击弓弦,审其声,知敌至之期与兵交之胜负。”
[ bīng jiě ]旧称学道者死于兵刃为“兵解”,意谓借兵刃解脱得道。晋 葛洪《神仙传·郭璞》:“敦(王敦)诛 璞 ……殯后三日,南州市人见 璞 货其平生服饰,与相识共语,非但一人。敦 不信,开棺无尸,璞 得兵解之道。”唐 黄滔《祭先外舅》:“愚輒疑道家有形全、气全、兵解、木解,考斯事矣,或其义也。”《儒林外史》第四四回:“日中尚未逃兵解,世上人犹信《葬书》!”清 龚自珍《二十三祖二十七祖同异》:“天台 据 师子 兵解法絶,各禀攸闻,闕数四人,非摈之也。”
[ bīng jīng ]作为经典的兵书,特指《孙子》。
[ bīng kòu ]1.敌兵或乱兵的侵扰。2.乱兵和贼寇。
[ bīng lái jiàng dǎng,shuǐ lái tǔ yǎn ]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 bīng lái jiàng dí,shuǐ lái tǔ yàn ]敌:对抗;堰:拦河坝。敌人来了派将军抵挡,大水来了用土去掩盖。比喻针锋相对,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 bīng lái jiàng yíng,shuǐ lái tǔ yàn ]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 bīng lán ]亦作“兵阑”。亦作“兵栏”。放置兵器的栏架。
[ fú bīng ]埋伏下来伺机攻击敌人的军队。
[ dào bīng ]1.以狡诈手段取胜之兵。2.叛乱之兵。3.谓盗取兵权。指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