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ī diǎn ]1.掌管典籍。指史官。《左传·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 孙伯黶 司 晋 之典籍……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2.掌管刑典的官吏。《文选·王粲<从军诗>之二》:“凉风厉秋节,司典告详刑。”吕延济 注:“孟秋之月,凉风至,言将顺秋气而行杀罚。故主司告以详刑之事。”
[ miào diǎn ]指佛教经典。以其说法微妙,故云。
[ shàng diǎn ]1.最隆重的典礼。2.指上世的典籍。
[ shèng diǎn ]1.圣人的经典法则。2.泛指各种宗教的经典。
[ shì diǎn ]1.世间的典籍。2.佛家称佛教经典以外的书籍为世典。
[ shì diǎn ]1.亦作“諡典”。赠谥的仪节。南朝 宋 颜延之《陶徵士诔》:“有合謚典,无愆前志,询诸友好,宜謚曰 靖节徵士。”明 鹿善继《请谥揭》:“今諡典集议,职何敢私避以遏先德,谨陈崖略,恭候大君子公评。”《清史稿·礼志六》:“乾隆 四十一年,定 明 代殉国诸臣,既邀諡典,并许入祠。”2.谥法。宋 楼钥《成恭皇后改谥议》:“谨攷之諡典曰:‘夙夜警戒曰成;谦而好礼曰恭。’”参见“謚法”。
[ shū diǎn ]1.不同的规章。2.指帝王对臣下的特别的恩典。
[ píng diǎn ]1.公平的律令。《后汉书·陈忠传》:“臣 忠 心常独不安,是故临事战惧,不敢穴见有所兴造,又不敢希意同僚,以谬平典。”《隋书·刑法志序》:“岁布平典,年垂简宪。”唐 刘肃《大唐新语·持法》:“臣守平典,庶无寃滥,虽死不恨也。”2.平板质实。南朝 梁 锺嵘《<诗品>序》:“孙绰、许询、桓、庾 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 风力尽矣。”3.和平典雅。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文》:“其文皆宗 康 李,然能更造平典,虽曰大輅始於椎轮,层冰由於积水,亦由其禀气和粹,正得其平耳。”章炳麟《论式》:“简文 变古,志在桑中,徐 庾 承其流化,平典之风,於兹沫矣。”
[ qīng diǎn ]指条文简约、处罚从宽的法律。
[ quē diǎn ]1.残缺的典章制度。语本 汉 扬雄《剧秦美新》:“帝典闕而不补。”晋 陆机《吊魏武帝文》:“釐三才之闕典,啟天地之禁闈。”南朝 梁 任昉《王文宪集序》:“闕典未补,大备兹日。”后指古代传下来的典章制度。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二:“乾德 四年郊,礼容乐节,刊正渐备,有司奏其闕典,但少宗庙殿庭宫悬三十六架,加鼓吹熊羆十二。”2.指史料记载上的缺漏。金 王若虚《君事实辨》:“曹操 征 乌桓 还,自谓幸胜而偏赏先諫者,可以为千古法也。操 一生所行类皆不道之事,独此一节有光清史,而 陈寿 略之,岂非闕典之甚哉!”明 郎瑛《七修类稿·辩证五·圣贤须目》:“今年谱但言﹝ 朱熹 ﹞有足疾而不言目疾,此诚闕典也。”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故二·题名碑》:“本朝最为右文,而题名碑止 顺治 丙戌一科,丁亥已后无之。当时不知何故废而不举,后遂相沿,此闕典也。”3.犹憾事。宋 邵雍《首尾吟》之一:“岂谓古人无闕典,尧夫 非是爱吟诗。”清 袁于令《双莺传》第五折:“[丑]:‘是你不会勾搭,连我的孤老都送汤了,倒埋怨我。’[小浄]:‘这两个人不闝我也是闕典。’”阿英《海上买书记》:“此书不得,在《李伯元传》上,是一大阙典。”
[ sān fén wǔ diǎn ]传说中中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预注:“皆古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