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í zhēng zhēng ]象声词。形容金属相击的声音。
[ jí zhōu yáo ]1.见“吉州窑”。2.亦称“吉州窑”。宋代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吉州(今江西吉安永安镇),因名。后亦称其窑所出瓷器为“吉州窑”。
[ jí zhǔ ]1.古代父母丧期满周年,在宗庙举行祭礼时所立之木主,称为"吉主"。2.贤明之君。
[ jí jí ]谓居丧期满。古代除去丧服后才能参与吉礼,故称。
[ jiè jí ]旧指子女在为父母服丧期间成婚。《旧唐书·蒋乂传》:“臣闻里俗有不甚知礼法者,或女居父母服内,家既贫匱,旁无至亲,即有借吉以就礼者。男子借吉而娶,臣未尝闻之。”宋王溥《唐会要·夺情》引 裴堪 疏云:“伏见駙马都尉 张茂宗 犹在母丧,圣恩念其亡母遗表,许公主今年八月出降,仍令 茂宗 借吉就昏。”
[ cóng jí ]1.谓居丧毕,脱去丧服,穿上吉服;或丧期内因有嫁娶庆贺或吉祭之礼暂易吉服。《晋书·隐逸传·孟陋》:“丧母,毁瘠殆於灭性,不饮酒食肉十有餘年。亲族迭谓之曰:‘少孤!谁无父母?谁有父母!圣人制礼,令贤者俯就,不肖企及。若使毁性无嗣,更为不孝也。’陋 感此言,然后从吉。”《书·顾命》“卿士邦君麻冕蚁裳入即位”唐 孔颖达 疏:“太保、太史有所主者,则纯如祭服,暂从吉也。”宋 赵昇《朝野类要·从吉》:“大祥毕,禫服终,踰月从吉,谓改服也。然后朝见或参选。”2.旧时居丧期内参与他人庆贺之礼,多在书简上写“从吉”二字,本此。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从吉》:“三年之丧,乃凶礼之大者。世俗居丧而通名以庆贺,必书‘从吉’,失礼甚矣。”
[ chéng jí sī hán líng ]在 内蒙古 伊克昭盟 伊金霍洛旗 席连镇 东南15公里。成陵历来史无明载,可能来自 成吉思汗 遗下的“八白之室”,即八个白色毡殿“斡耳朵”。1954年4月,在原陵地西二里左右的地方举行新陵园奠基典礼。1956年5月,新陵落成。新陵宏伟壮观,绚丽多姿,具有蒙古民族建筑特色,如今已成为民族平等、团结的象征,备受蒙古族人民敬仰。
[ chéng kāi jiē dà jí,bì pò mò shāng liáng ]旧时日历上每天都有一个字表示当日的吉凶,“成”与“开”表示吉利,“闭”与“破”表示不吉利。元 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大纲来阴阳偏有准,择日要端详,岂不闻‘成开皆大吉,闭破莫商量’。”
[ juān jí ]选择吉祥的日子。语本 晋 左思《魏都赋》:“量寸旬,涓吉日,陟中坛,即帝位。”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九月》:“詔有司涓吉巡幸 淮甸。”明 陶宗仪《辍耕录·官仓入粟》:“今官府收歛秋粮之际,比先涓吉启仓。”苏曼殊《非梦记》:“月内我为汝定 凤嫻 为妇,腊月涓吉成礼。”
[ bǎi shì dà jí ]指一切顺利;平安无事。
[ jīng jí lì ]同“惊急力”。明 无名氏《龙门隐秀》第一折:“諕的我惊吉利不敢孜孜看。”
[ juān jí ]谓斋戒沐浴,选择吉日。语出《诗·小雅·天保》:“吉蠲为饎,是用孝享。”朱熹 集传:“吉,言諏日择士之善;蠲,言斋戒涤濯之洁。”唐 王延昌《河渎神灵源公祠庙碑》:“每蠲吉歷选,自郊徂宫,奠于堂户之间。”明 陈汝元《金莲记·重贬》:“蒙旨安置,蠲吉起程。”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阿稚》:“不必蠲吉,今日便佳,即可唤壻来拜堂也。”
[ liū zhī dà jí ]偷偷地走开;一走了事(含诙谐意):他一看势头不对,转身就从后门~。
[ liáng shí jí rì ]美好的时辰,吉利的日子。后常用以称宜于成亲的日子。同“良辰吉日”。
[ níng jí ]安宁吉祥。《晋书·秃发傉檀载记》:“比年天文错乱,风雾不时,唯修德责躬可以寧吉。”
[ shēng chén jí tiē ]即庚帖。《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顔俊 道:‘多帶些人從去,肯便肯,不肯時打進去,搶將回來。便告到官司,有生辰吉帖爲證。’”参见“庚帖”。
[ luó qián jí wǎng ]用以指酷虐诬陷。
[ nà jí ]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纳币之前,男方卜得吉兆,备礼通知女方,决定缔结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