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ǎ bù náng ]1.源于蒙语tabunang。2.源于蒙语tabunang。
[ tǎ diào ]塔式起重机。机身很高,像塔,有长臂,可以在轨道上移动,工作面较大。主要用于建筑工程。
[ tǎ ěr sì ]中国寺院。位于青海省湟中县。始建于1560年。是由多个寺院、宝塔等大小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各组成部分因山就势,错落有致。是青海及西北地区佛教活动中心。
[ tǎ fū chóu ]一种细密光滑的平纹织品,多用来做妇女服装。塔夫,源于英语taffeta。
[ tǎ huī ]室内房顶上或墙上的尘土,多指从房顶垂下来的成串的尘土。
[ tí tǎ ]唐 代故事,进士报捷,题名于 慈恩寺塔 。后即用以代指进士及第。 清 钱谦益 《橘社吴不官以雁字诗见示凡十二章戏为属和亦如其数》之十二:“暂向 曲江 题塔了,雨成池畔是吾家。”参见“ 题名会 ”。
[ tuō tǎ tiān wáng ]佛教四大天王之一。即北方 多闻天王,梵名 毗沙门,为佛教的护法天神和赐福天神。管领罗刹、夜叉,掌擎舍利塔。故俗称 托塔天王。
[ xiàng yá zhī tǎ ]也说象牙塔。比喻脱离现实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主观幻想的艺术天地。
[ yàn tǎ ]1.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有比丘经行,忽见羣雁飞翔,戏言曰:‘今日众僧中食不充,摩訶萨埵宜知是时。’言声未絶,一雁退飞,当其僧前,投身自殞。比丘见已,具白众僧,闻者悲感,咸相谓曰:‘如来 设法,导诱随机,我等守愚,遵行渐教……此雁垂诫,诚为明导,宜旌厚德,传记终古。’於是建窣堵波,式昭遗烈,以彼死雁,瘞其下焉。”后因指佛塔。唐 王勃《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银龕佛影,遥承雁塔之花。”一本作“鴈塔”。唐 元稹《大云寺二十韵》:“鹤林縈古道,雁塔没归云。”一本作“鴈塔”。明 杨珽《龙膏记·成隙》:“听宝磬声传九衢,看雁塔影掛清溪。”2.塔名。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南 慈恩寺 中,亦称 大雁塔。系 唐高宗 为追荐其母而建。今为七层。唐 代新进士常题名于此。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雁塔》:“塔乃 咸阳 慈恩寺 西浮图院也。沙门 玄奘 先起五层。永徽 中,武后 与王公捨钱重加营造,至七层,四周有缠腰。唐 新进士同榜,题名塔上,有行次之列。唐 韦、杜、裴、柳 之家,兄弟同登,亦有雁行之列。故名‘雁塔’。”后常用为中式高举之典实。金 郭宣道《送同舍张耀卿补掾中台》诗:“关心 雁塔 功名晚,试手乌臺岁月忙。”明 杨珽《龙膏记·脱难》:“登紫阁题名 雁塔,从今后新风月紧趁逐,旧相思都毕罢。”清 赵翼《赠三元钱湘舲》诗:“设令国家更有别科目,不知又领几次 雁塔 名。”参见“大雁塔”、“雁塔题名”。
[ yàn tǎ shèng jiào xù ]述三藏圣教序记》,又立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故名。书法雅丽遒逸,为褚书代表作。ZDIC.NET 汉 典 網,全称《雁塔三藏圣教序记》,又称《慈恩寺圣教序记》。唐代碑刻。正书。褚遂良书。公元652年镌立。因所刻为唐太宗所撰《三藏圣教序》与唐高宗为太子时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又立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故名。书法雅丽遒逸,为褚书代表作。
[ yàn tǎ xīn tí ]旧时考中进士的代称。同“雁塔题名”。
[ yòu guó sì tǎ ]北宋 时建筑。位于 河南省 开封市。塔底直径10.24米,高57.34米,全部用砖砌成,壁内外用铁色琉璃砖包砌,故又称铁塔,是现存最早的琉璃塔。
[ xuán mì tǎ bēi ]唐 碑。唐 武宗 会昌 元年 大达法师 建 玄祕塔 立碑。裴休 撰碑文,柳公权 正书。字体遒劲谨严,为 柳 书代表作。此碑本在 长乐 之南,后移 西安 府学,现存 陕西省 西安 碑林。
[ yī gē tǎ ]亦作“一圪垛”。亦作“一圪堵”。亦作“一各多”。亦作“一各都”。方言。犹言一大堆,许许多多。陕北 民歌《信天游》一:“对面湾里一圪塔艾,虽然年轻心不坏。”陕北 民歌《信天游》一:“煮了一圪垛钱钱,下了一圪垛米,路上搂柴了一了你。”钱钱,黑豆制食物,形如钱。韩起祥《刘巧团圆》:“刘媒婆 觉得脸上光采,说了一圪堵感谢的话才走。”秧歌剧《惯匪周子山》第一场:“尔刻你们大家这一各多又来了,怕有什么暴露,我看咱们还是放个哨出去。”秧歌剧《栽树》:“七八月,杏儿桃儿梨儿果子都熟透,树枝上结下一各都。”
[ zhuān tǎ ]以砖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佛塔。用于供奉僧人的遗体遗骨。
[ zuàn tǎ ]井架用于钻井或钻探时叫做钻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