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  包含太的组词
汉字 组词 成语 歇后语 英文缩写
[ tài fù ]官名。三公之一,职很高。
[ tài gēng ]大羹。
[ tài gōng quán ]泉名。在今 河南 汲县。
[ tài gōng wàng ]周 初人。姜 姓,吕 氏,名 尚。俗称 姜太公。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尚 穷困年老,钓于 渭 滨。文王 出猎,遇之,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称 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后佐 武王 灭 殷,封于 齐。《孟子·尽心下》:“若 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
[ tài gōng ]太庙。
[ tài gōng rén ]明 清 时四品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清 曾国藩《陈仲銮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封母 高 太恭人,祗顺惇篤,尊尚节义。”参见“恭人”。
[ tài gǔ ]最古的时代(指人类还没有开化的时代)。
[ tài guān ]官名。
[ tài guān cōng ]《汉书·循吏传·召信臣》:“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廡,昼夜燃藴火,待温气乃生,信臣 以为此皆不时之物,有伤於人,不宜以奉供养,及它非法食物,悉奏罢。”后以冬葱为太官葱。
[ tài guò ]1.过分。2.古代关于气运变化的用语。
[ tài hān shēng ]犹言太娇痴。生,语助词。
[ tài hào ]即 伏羲氏。昊,通“皥”。
[ tài hào ]天。《淮南子·览冥训》:“蒲且子 之连鸟於百仞之上,而 詹何 之騖鱼於大渊之中,此皆得清浄之道,太浩之和也。”参见“太皓”。
[ tài hào ]即太皞。传说中古帝名。
[ tài hào ]见“太皥”。
[ tài hào ]1.亦作“太皞”。亦作“太曎”。传说中的古帝名,即伏羲氏。2.秦汉阴阳家以五帝配四时五方,认为太皞以木德王天下,故配东方,为司春之神。3.天空。
[ tài hé ]1.见“太和”。2.亦作“大和”。天地间冲和之气。《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大,一本作“太”。朱熹 本义:“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汉书·叙传上》:“沐浴玄德,禀卬太和。”《文选》作“太龢”。唐 元稹《竞渡》诗:“数极鬭心息,大和蒸混元。”清 陈梦雷《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神人之怨恫俱消,太和积为丰登之庆。”3.人的精神、元气;平和的心理状态。唐 刘长卿《同姜濬题裴式微余干东斋》诗:“藜杖全吾道,榴花养太和。”宋 司马光《论燕饮状》:“伏望陛下当此之际,悉罢燕饮,安神养气……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以伤大和。”宋 陆游《蓬户》诗:“白头万事都经遍,莫为悲伤损太和。”4.谓太平。三国 魏 曹植《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 陶唐 之世乎。”《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太和既融,收华委世。”李善 注:“太和,谓太平也。”唐 陆贽《贞元九年冬至大礼大赦制》:“思与海内同臻大和。”宋 宋祁《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天下太和,兵革不兴。”清 唐孙华《国学进士题名碑》诗:“昔闻有 明 全盛日,长养宇宙登太和。”5.和睦。清 恽敬《答陈云渠书》:“然家庭大和,文史足用,仰不愧古,俯不愧今,吾弟固有以自乐矣。”6.魏 鼓吹曲名。《晋书·乐志下》:“改《上邪》为《太和》,言 明帝 继体承统,太和 改元,德泽流布也。”7.雅乐名。唐 段安节《乐府杂录·雅乐部》:“郊天及诸坛祭祀,即奏太和、冲和、舒和三曲。”《金史·乐志上》:“乃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名之曰‘太和’。”
[ tài hé diàn ]在 北京 故宫 太和门 内。为故宫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中之最大者。明 清 两代皇帝即位、节日庆贺、朝会大典、元旦赐宴、命将出征、殿试进士等,均在此举行。明成祖 永乐 年间初建,名 奉天殿。嘉靖 时被雷火焚毁,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重建,改名 皇极殿。清 顺治 二年(公元1645年)又改名 太和殿。今殿为 清 康熙 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基高2丈,殿高11丈,阔11间,深5间。正中设帝座。外有廊柱一列,前为丹陛,环以白石栏。全殿内外立有大柱84根,面积2300多平方米。殿顶为重檐垂脊琉璃瓦,檐下是彩画的横额和斗栱。是全国今存最大的木构大殿。
[ tài hé tāng ]1.即酒。2.谓沸水。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二·热汤》。
[ tài hòu ]古代对帝、王之母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