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ǐ kòu ]亦作“螘寇”。犹言小寇,乌合之众。
[ sù kòu ]招致盗匪。《国语·晋语八》:“离民且速寇,恐及吾身,若之何?”韦昭 注:“速,召也。”唐 张廷珪《谏停市犬马表》:“饥饉荐臻,边荒速寇。”
[ yuè kòu ]清 朝统治阶级对 太平天囯 起义者的污蔑之辞。
[ wō kòu ]14—16世纪对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掠夺的日本海盗集团。14世纪起,日本武士、浪人和不法商人等,同中国豪富、地主、奸商勾结,以沿海岛屿为巢穴,武装走私,趁机抢劫。明中叶,活动更为猖獗。甚至侵扰到徽州、南京等地。1552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浙军民被杀害的达数十万人。后戚继光等组织新军,经十多年奋战,才逐渐将其肃清。
[ xiǎo sī kòu ]周 官名。司寇的属官,为司寇的副贰。见《周礼·秋官·小司寇》。参见“五大夫”。
[ yǎng kòu ]谓姑息纵容盗寇。《新唐书·张伯仪传》:“博士 李吉甫 议,以中兴三十年而兵未戢者,将帅养寇藩身也。”《宋史·陈过庭传》:“睦 寇窃发,过庭 言:‘致寇者 蔡京,养寇者 王黻,窜二人,则寇自平。’”
[ tǔ kòu ]旧时对地方上的反叛者或起义农民的蔑称。
[ yù kòu ]1.即 列御寇。相传为 战国 郑 人,属道家者流。《庄子·田子方》:“御寇 伏地,汗流至踵。”明 高启《出郊抵东屯》诗之四:“不能使争席,心愧 御寇 徒。”2.抗击敌寇。御,通“御”。宋 王安石《与王子醇书》:“得书,喻以御寇之方。”3.谓防御贼寇。《易·蒙》:“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左传·襄公十年》:“征者丧雄,御寇之利也。”
[ yě sī kòu ]官名。掌郊野之诉讼及管理所征发的徒役。《左传·昭公十八年》:“明日,使野司寇各保其徵。”杜预 注:“野司寇,县士也。”孔颖达 疏:“《周礼》司寇属官有县士……各掌其县之民数而听其狱讼。若邦有大役,聚众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