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ù qì chōng chōng ]盛怒的样子。
[ nù qì chōng tiān ]怒气冲上天空。形容愤怒到极点。
[ nù tè ]体健气壮的牛。传说 秦文公 二十七年伐 南山 大梓木,有大青牛奔出,走入 丰水 中不出,后遂奉以为神,于 武都郡 立 怒特祠 祀之。见《史记·秦本纪》“﹝ 文公 ﹞二十七年,伐 南山 大梓”唐 张守节 正义。后用为咏牛之典。南朝 梁 刘孝威《辟厌青牛画赞》:“泰山 怒特,吴 渚神牛。”
[ nù wā ]1.亦作“怒鼃”。鼓足气的蛙。《韩非子·内储说上》:“越王 勾践 见怒鼃而式之。御者曰:‘何为式?’王曰:‘鼃有气如此,可无为式乎?’士人闻之,曰:‘鼃有气,王犹为式,况士人有勇者乎?’”晋 葛洪《抱朴子·论仙》:“昔 勾践 式怒蛙,戎卒争蹈火。”宋 司马光《乞开言路状》:“臣谓羣臣苟有肯进言者,陛下必加褒擢,以劝来者,此乃古人市骏骨、式怒蛙之意也。”清 赵翼《拟老杜<诸将>》诗之七:“勇於公战非私鬦,奬励还应式怒蛙。”黄忏华《亡友周仲穆哀辞》之四:“忍教 庄 蝶去,其奈怒蛙何。”2.大鸣或瞋目的蛙。唐 柳宗元《同刘禹锡述旧言怀感事》诗:“耳静烦喧蚁,魂惊怯怒蛙。”元 周霆震《犬鸡叹》诗:“雄鸡奋翼衔怒蛙,蛙被啄取声咿哑。”
[ nù xíng yú sè ]形:显露;色:脸色。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