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ù rú yì ]1.不符合心意。语出《汉书·京房传》:“臣疑陛下虽行此道,犹不得如意,臣窃悼惧。”宋陆游《追忆征西幕中旧事》诗之二:“不如意事常千万,空想先锋宿渭桥。”2.指不符合心意的事情。3.死的讳称。
[ bù rú yì shì cháng bā jiǔ ]指不符合心愿的事情经常发生。
[ ē yì qǔ róng ]指曲从其意,以取悦于人。
[ bǐ yì ]书画或诗文所表现的意境:~超逸。~清新。
[ fēn yì ]1.分散精神。2.自度,料想。
[ gù yì ]1.有意;存心。2.刑法上指犯 罪行为人对于他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和结果的心理态度。参见〔故意犯罪〕3.民法上指过 错的一种形式。即义务人明知其行为将侵害他人的权利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应负赔偿的责任。
[ jiāng yì ]表达心意。《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二年》:“若以为奉承先志,理不可罢,则望閲诸府库,取服用玩好物以充用,才足将意便可,不须过为丰侈。”
[ huī xīn sàng yì ]犹言灰心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 hǎo yì si ]不害羞;不怕难为情(多用在反诘句中):做了这种事,亏他还~说呢!
[ jīng yì ]1.专心一意;诚意。《国语·周语上》:“精意以享,禋也;慈保庶民,亲也。”宋 范仲淹《推委臣下论》:“圣帝明王,常精意於求贤。”宋 陆游《书愤》诗:“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2.精深的意旨。唐 韦应物《石鼓歌》:“一书遗此天地间,精意长存世冥寞。”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荀鹤》:“唐 之晚年,诗人无復 李 杜 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清 方宗诚《<桐城文录>序》:“然务为穷理尽性之学,真知文之精意,而未尝专用力,故简洁涵畜,不及 惜抱。”3.犹精神。宋 范仲淹《睦州谢上表》:“喘息奔衝,精意牢落。”清 刘大櫆《再与左君书》:“尧、舜、禹、周、孔子 固在也,其精意流於上下,并日月,贯鬼神。”
[ jìng yì ]1.安定心意。2.意态安闲。
[ lǎn yì ]1.谓无意于世事。2.不想,不愿意。
[ dǎ zhǔ yi ]想办法;设法谋取:这事还得另~。做事不能只在钱上~。